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围绕居民碳普惠这一当前“双碳”背景下的热点研究问题,从居民碳普惠的概念、内涵、作用与意义三个视角分别展开分析,提出了对绿色支付、居民碳普惠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对居民碳普惠的框架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居民碳普惠“一体两翼”的框架体系,并对我国居民碳普惠发展的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危机,中国于202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该目标的形成基于“气候恶化的事实与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制度倡导—推进碳减排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行动”的演进逻辑。由于“双碳”目标属于政策驱动型目标,因此面临碳交易市场效能有待检验、“双碳”立法缺失、“双碳”技术薄弱、“双碳”多元利益主体“缺场”等挑战。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空间正义失衡,人群利益受损,运动式、休克式减碳等社会风险。推进“双碳”实践需要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架构:在政府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立法推进;在社会层面培育民众的“双碳”意识,积极建构“低碳”社会;在企业层面加强低碳技术革新,开发绿色产品;在学术界层面积极开展“双碳”研究,加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从而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达致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挖掘低碳消费潜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IGDS调查数据,从行为、认知、态度和责任四个维度对西南地区包容性低碳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并对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低碳消费行为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重庆和云南在低碳行为和低碳态度方面显著优于贵州和西藏;而在低碳认知和低碳责任方面,贵州和西藏落实效果更佳。选取重庆市作为代表省份对低碳消费社会特点进行案例研究,并从政府宣传、低碳行为、低碳认知、低碳责任和碳普惠路径等五个角度提出西南地区构建包容性低碳消费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碳排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碳排放和碳吸收作为主控要素嵌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约束的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SD模型,运用2019年数据和系统参数,模拟预测在基准情景和高质量发展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结果表明:真实性检验证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具有可操作性;在基准情景下,“双碳”目标难以实现,碳排放系统濒临崩溃,但在高质量发展情景下,除中部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能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要明确低碳技术是重要手段,工业转型是关键,同时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促进绿色经济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5.
改变居民高碳排放的消费方式,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心理认知类因素、外部情境类因素、非理性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四个方面对居民低碳消费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方面的问题,为制定引导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国家碳预算制度兼具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统计核算工具的双重功能,碳达峰目标的迫近及碳中和目标下国家降碳任务的紧迫性,使得如何将碳预算融入“双碳”目标的实践过程,实现制度和理论的双向促进成为重要问题。一方面,通过梳理碳预算制度产生的背景、碳预算概念的演变,事实印证了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是把承载全球碳排放环境容量的国际碳预算,转移至各国碳预算本土化的可靠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域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碳预算制度经验发现,其对我国碳预算目标设置、机制协同、资金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将碳预算纳入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法治保障体系,可以结合已有预算法程序化规定,通过建立专门性机构、权责配置、预算调整机制、专项资金供给等制度,建构起“双碳”目标下符合我国需要的碳预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碳普惠制是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推动个体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创新制度。在该视阈下减碳权益属性的认定是突破碳普惠制发展瓶颈,科学研究碳普惠制原理及未来框架机制配置等法律问题的关键。打破“非公即私”思维定式,通过碳排放权与减碳权益关系的厘清,基于权益的产生、价值和实践基础将减碳权益认定为以私权为主兼具公法属性的“数据财产权益”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现实性和正当性。基于此,应从构建“互联网+碳普惠”数据平台,推动碳普惠数字化应用,探索跨区域、跨平台、实现链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模式,推进顶层设计和关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等层面发展碳普惠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城市居民消费侧的能源消耗增速已逐渐超过了工业能源消耗,如何从城市家庭和居民个人微观层面降低碳排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消费模式旨在提升家庭对低碳生活的价值认知、加快新能源体系的构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双碳”目标下城市低碳消费模式的生成逻辑,提出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的“3+1”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重大命题,全社会尤其是消费者需要在观念生成、行为示范、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低碳消费的路径创新,加快建立体现资源节约观、生态文明观、环境成本收益观的治理型城市家庭与居民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破解环境资源约束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如何提升中间品生产质量以更早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节点。基于2000—2014年WIOD投入产出数据,以中间品进口依赖的核算为切入点,在高维固定效应检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等检验下细致地分析了中间品进口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与渠道。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可以显著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研发和经济增长对中间品进口与碳排放效率间的关系具有传导作用,提高研发质量、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和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可以使中间品进口更好地发挥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效用;中间品进口对发达国家碳排放效率的边际促进作用可能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制造业的碳排放效率边际促进作用可能大于服务业。研究表明:进口中间品可以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点,可以适当鼓励制造业使用进口国外中间品,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更快地实现“双碳”目标,共同推进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0.
“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在时间跨度上基本重合,意味着在统筹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增加了碳排放这一维度。本文分析了“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通过对“碳产权”进行分配,能够产生结构调整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可以起到降低“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负效应、增强正效应的效果。鉴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碳交易机制设计不仅需要解决行业间初始碳排放分配的问题,更需要从省级层面予以解答。本文尝试提出“双碳”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种路径:在权衡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的基础上划定“排放红线”;在综合权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后进行碳配额分配;最后,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角度提出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指出“应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非自发形成的政策市场,既需要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又需要高水平的政府监管提高市场规制效能。目前,碳市场监管欠缺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有待系统性提升监管效率,因此,应进一步理顺政府监管与市场运作的关系,优化数据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配额管理制度以建立有效的价格调节机制,为“双碳”目标的稳步实现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碳价格发现功能有待加强、碳市场制度体系亟待完善、碳市场金融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减排效应。对此,提出碳市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碳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灵活的碳定价机制、健全碳市场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碳金融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业正面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技术创新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双碳”目标对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造的构想、发展和塑造是建筑业践行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建造经历了萌芽、发现、重视和塑造的政策变迁阶段。绿色建造的逻辑观念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生态保护,选择偏好由建造成果转向低碳建造,技术手段由传统粗放转向信息创新。通过塑造“双碳”目标下绿色建造的“政策变迁—复合层次—集成路径”逻辑框架,转型升级绿色建造的特征属性、“4R”原则和目标维度,重塑新时代绿色建造的理念及其实践方案,为高效发展绿色建造低碳理念和协同绿色建造全产业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业正面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技术创新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双碳”目标对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造的构想、发展和塑造是建筑业践行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建造经历了萌芽、发现、重视和塑造的政策变迁阶段。绿色建造的逻辑观念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生态保护,选择偏好由建造成果转向低碳建造,技术手段由传统粗放转向信息创新。通过塑造“双碳”目标下绿色建造的“政策变迁—复合层次—集成路径”逻辑框架,转型升级绿色建造的特征属性、“4R”原则和目标维度,重塑新时代绿色建造的理念及其实践方案,为高效发展绿色建造低碳理念和协同绿色建造全产业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决策。“双碳”政策工具尚不完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局部调节乏力,且规制碳排放的财税制度缺位等多种问题叠加,为“双碳”政策优化留久巨大空间和潜力。碳税制度的生成既能协助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威胁,又可完善我国税收政策体系,还能与碳排放权交易协同配合,最终有效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以财税政策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要求。要想构建符合法理并兼顾社会实际的碳税制度,则需立足于政策指向、社会可接受性及立法成本的三维因素,以“单独式”“并入式”以及“综合式”立法路径进行可比分析,进而考察碳税制度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及消费税之适配性,以碳税并入环境保护税为最优解。据此,可以相机修改《环境保护税法》,以温室气体为新增独立税目,并构造过渡性的税率与计税依据方案,明确纳税主体的阶段性排除与税收优惠的谨慎适用,同时对附表条款进行相应更改。  相似文献   

16.
“双碳”目标的实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行业,实施“双碳”战略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相关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双碳”背景下,进一步理解“双碳”目标的内涵与影响,识别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从建立风控体系、加快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健全管理机制等维度提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策略,对于促进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开展、推动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影响绿色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绿色消费正受到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强烈的关注。绿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其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的多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企业需要识别不同类型的绿色消费者,以制定不同的绿色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能用税收优惠方式吸引全社会参加低碳行动,又能推动高碳排放主体变化,化解低碳发展难题,从而成功实现各自的双碳目标。但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在推进碳减排中仍存在税收政策激励性不够、推动作用有限、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为了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碳税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碳定价机制、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充分释放绿色效应,推动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涉及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围绕公众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领域,探究低碳消费的作用机制.低碳消费通过"直接减碳机制"或倒逼低碳生产的"间接减碳机制"助力碳达峰尽早实现,通过将人工与自然手段相结合的"保护机制"推动碳中和进程.基于需求效用论、外部性理论、消费行为论可知,低碳消费是多重心理动机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既需要硬性规制约束,又需要软性政策引导,消除低碳消费认知偏差,解决低碳消费外部性问题.梳理中国自"十一五"时期以来的低碳消费政策历程,并针对公众参与度较低、低碳消费市场不完善等困境,提出"十四五"期间应从参与主体、产品规范、市场培育、宣传教育、消费场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低碳消费的推进政策.  相似文献   

20.
“双碳”目标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持续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双碳”目标通过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碳内涵,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协同减碳,促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潮流的机理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消费结构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同转变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路径顺利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