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宋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9-128
戴维·赫尔曼对叙事中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讨,他一反过去叙事学研究中的反意向主义立场,认为故事根植于意向系统中,同时,意向系统也根植于故事讲述实践中,体现了赫尔曼在叙事学研究中明显的意向主义倾向。马可·卡拉乔洛对赫尔曼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与补充,首先肯定其有关意向性问题的探讨,为理解作者与读者间的叙事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在赫尔曼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叙事中意向性与体验性的关系,并对叙事阐释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毋庸置疑的是,卡拉乔洛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赫尔曼的意向性理论。通过这一场赫尔曼与卡拉乔洛隔空的学术“对话”,叙事学中诸如意向性、体验性、叙事理解、叙事阐释、叙事交流等议题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关作者与读者问题的研究也得到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维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争论多有概念岐义的原因.心理概念乃是对感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主观现象的总称.我们通过对概念来源、无意识心理、突现论和现象概念策略的分析,阐示了主观现象的存在与根据问题,论证了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能脱离主观现象的显现与变化而进行.关于意向性概念,历史上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不同定义,其完整的含义应是: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指向觉知到的外部对象事物.鉴于意向性属于心理的意向范畴,其之指向对象并非实指而是意指,意指得以知道对象而进行,所以它是有知的心性,而不能是单纯的指向性或关于性.再通过对盲视现象和意向性之形成问题的分析又表明,意向性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它依存觉知而表现,并且不存在独有意向性而无觉知的主观现象;“知”(觉知)才是一切主观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当为心理之本质.意向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性,它的跨界指向作用赋予心理以超越主观界域的功能而成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还是许多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心理中则是处于一个次于觉知特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任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58-62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何爱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45-151
淘宝体是近来流行的一种网络语体,最初只是出现在“淘宝网”的交易中,随后在朋友们的闲聊中也时有出现,最近甚至在教育、交通和政府部门的公文中也被采用.“淘宝体”的话语同其他任何话语一样,都是在话语主体的意识的意向性的统制下产生出来的.“淘宝体”的语言运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错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交际主体的错位、交际环境的错置和交际话语的错序.但这三个“错”都不会对“淘宝体”的使用造成全局性的制约,“淘宝体”语言运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错”与“不错”的糅合.“淘宝体”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个人意向性转换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淘宝体”作为一种语言范型,其规范性要求比较容易满足所致. 相似文献
5.
何梦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4-115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们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里,成为一种常规意识。在类似的语境中,人们运用常规意识去描述另一相关的事物,这属于一种意向性能力。土豪的流行是个体意向性整合成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冯文婧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3):138-144
当代心智哲学有关意向性的争论首先集中在人的大脑中是否真的有概念、信念和判断等这一问题,由此发展出实在论和取消主义两种相对的立场观点。丹尼特将自己有关意向性的看法称为意向立场观,从常识心理入手将意向立场中运行的物质系统重新定义为意向系统,力求在物理世界中为意向性解释锚定一个合适的位置;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温和的意向性实在论立场。意向立场观为我们理解意向性及其实在性提供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视角和一些更加合理的研究方法,也为之后意识和意向性的自然化作出了很好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7.
孙铁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29-36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李俊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意向性"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之为钥匙,可以打开其现象学哲学的视野。但是,"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胡塞尔的首创,但却是胡塞尔使之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作为进入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的条件,有必要对之进行历史发生考察,梳理清楚这一问题的理论逻辑,并特别探讨了布伦塔诺心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从中辨析出胡塞尔对"意向性"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茵加登在考察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时,明确提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对象",杜夫海纳则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纯粹知觉对象"。在现象学的框架内,虽然两者都是意象性对象,但是,在对各自意向性对象含义的理解和阐释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茵加登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和构成者,而杜夫海纳仅仅把意向对象看作是意向活动的指向者,而否定其构成。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茵加登更深地受到胡塞尔纯粹理性意识的影响,把意识活动看作是智性活动,因而其所说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就被杜夫海纳看作是智力对象;而杜夫海纳则更深地受到梅洛-庞蒂的影响,把胡塞尔的纯粹意识修正为纯粹知觉意识,因而其所说的纯粹知觉对象就是一个感性对象。杜夫海纳就是立足于此展开对茵加登的批评的。概而言之,现实性与非现实性、自律与他律成为"纯粹知觉对象"与"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0.
李媛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2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秋穗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53-55
西方现象学最核心的观念之一是“意向“。用现象学来分析意识,要将意识客体是否为真的判断搁置不论,转而重视主体的意向性活动。将此运用于文学批评,提出了“填空“、“对话“、“召唤“诸学说。在中国,早就有关于“味“的学说,从陆机将“味“引入文论,到刘勰的“余味“、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甚至后来的意境理论,都与现代现象学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两种理论均看到了想象的作用,以及文本“隐“的效果。但仔细比较研究,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马丽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9-6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礼"包括礼心和礼行。按照心理学界公认的将心理三分的观点,"礼"的心理结构可划分为礼知、礼情、礼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其中礼知包括对"礼"的基本认知和对他人和自己的"礼"状况的认知;礼情包括积极的礼情和消极的礼情。 相似文献
13.
宋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58-164
意向性涉及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被看作认知内容的来源,人工智能经常面临缺乏意向性从而没有语义内容的指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不是认知过程的本质,也不是行为的原因,它只能在语境整体中呈现,因此意向性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建构。虽然维氏否认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其建构的思路却为AI意向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我们可以基于句法建构整体性的语境和语义,并通过节点的权重来突出意向性关系。语境是人类的“生活形式”的体现,因此AI的意向性是派生性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生活形式”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玉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68-570
为比较分析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心外无X”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范畴“意向性对象”,从现象学的“意念与现象”角度对“心外无X”进行诠释:X是意念中的X,是认识与物自体的再创制,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的X.是现象界里的X;心是X产生的源泉。即“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相似文献
15.
在对自由意志之谜的破解中,决定论否认自由意志的存在,相容论保留了自由意志的语词外壳,但坚持了决定论的实质.这些理论都未能令人满意地解答自由意志问题.塞尔站在神经生物学的立场上,从意向因果性的角度肯定了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在意向因果性中存在的三个断层就是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6.
17.
刘颖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14-17
雷蒙德·威廉斯在早期的文化研究中注意到对大众文化的探讨从观察的出发点上就存在一系列值得质疑的问题,通过对大众概念的剖析和指出大众文化研究中观察的局限,他提出了自己的观察立场.对其"大众观察"理论的归纳是希望对我国的文化研究状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陈英龙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60-162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的"知物哀"论,一方面主张应该将物语故事从儒家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追求真实的人情、人性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使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把标尺对物语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衡量、定位。因此,"知物哀"论这一文艺思想便被打上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与之相对,"物哀"这一文艺思想却淡化,甚至舍弃了对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陈尚荣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6):21-24
本文论述了作家池莉在市场化时代从精英意识向平民意识的转化,坚持"凡俗化"的叙述立场,其策略和表现为拆穿"爱情"和"精英"的神话。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三点:其一,时代转型的大语境对作家的影响;其二,个人身世的经历影响;其三,强烈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广告作为当代最活跃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反映文化演变的直接体裁。新媒介的发展、消费模式的演变,都会极大地影响广告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传播文化的基质。有关新媒介影响下广告变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具体操作技巧,忽略了广告体裁演变这一更为深层的维度。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介语境下广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泛广告化"。当前,泛广告化既表现在剧情广告、原生广告等新形态的大量涌现,也表现为植入广告、冠名赞助等传统泛广告形式的规模壮大。广告从新闻等信息类型中独立出来,成为独具风格的标出项,并形成其文本意向性。而泛广告化则让广告从传播活动标出项翻转为非标出项,成为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广告文本的意向性融合了新闻、MTV、微博等文本的意向性,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弥合了接收者想要接受的文本和强行置入的广告之间的分歧,推动了当代广告传播的全面演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