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路”精神一经提出,就获得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两路”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本体认知、价值把握和实际应用三个层面,从历史追溯、内涵特质、辩证比较和人文挖掘等维度展开。同时,也存在学理性研究有待深化、学术视野不够开阔、研究主体有待整合、理论和应用融合不够等不足。未来,深化“两路”精神的起源、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创新“两路”精神的弘扬路径,有助于更系统地学习和弘扬“两路”精神,更高效地实现“两路”精神价值,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是在川藏、青藏公路修建和养护的艰难历程中形成的.“两路”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新时期弘扬“两路”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弘扬“两路”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不仅要注重史论结合,从内涵阐释、根源回溯和历史定位发轫,夯实传承弘扬基础,还要注重红绿相映,从国家文化公园、协同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手,构建教育引导体系;既要注重文工交叉,从“两路”建设养护、进藏铁路修建及科技攻坚克难着力,实现文化涵育功能,又要注重文旅融合,从整合文化资源、创建品牌标识、完善支撑条件入手,助推红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倡导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需要多元文化的滋养;促进大学师生的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构建校园和谐关系,需要对校园多元文化的理性宽容。要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文化责任。积极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文化建设中 ,关键是建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凝聚民族团结和民族力量之所在。坚持发展先进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十六大精神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6.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从4个方面体现和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一是探索新型农业合作化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三是优化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分工配合关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四是注重分配公平,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同时,“三变”改革以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赋予农民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主旨,坚守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理论发展与实践推广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众媒介对网游青少年形象呈现刻板化,将其形塑为“施暴者”与“受害者”,已然影响了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的认知和网游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影响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净化网游青少年游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同时,有必要重塑网游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自觉遵从“保引并重”的报道原则、坚持“责任首位”的媒介旨趣和优化“从严把关”的媒介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它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美境界,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和特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差异教学,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9.
墨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市场经济相契合 ,即人性是自私自利的。“贵义”是崇尚正义正利 ,含公平性 ;兼爱是“相爱相利” ,含互惠性 ,完全符合WTO所坚持的自由贸易精神及公平互惠原则。而且“贵义”、“兼爱”可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以及企业伦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论大众文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大众”和“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大众文化和大众社会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其共同的前提条件是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及其体现──技术。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有本质区别,它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与雷同的。大众固然制约大众文化的风格和内容,但却被它塑造和改造。在大众文化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下,大众丧失了自己的头脑和判断能力,成为纯粹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垄断性权力,它正在侵入和剥夺人的私人生存空间。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一个困难但又是必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为了突破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模式,建设“现代高校”,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高校”办学原则。笔者从各原则的涵义、坚持这些原则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现代高校办学需要坚持的四个重要原则,强调了成功理念、诚信品格、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成功创办现代高校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路"精神缘于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修建,其有形载体是中国精神传承的优秀红色资源之一,对红色基因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承载"两路"精神的有形载体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被淡化、遗忘、消失的危险。"两路"精神的传承停留在研究层面,未能在现实中形成影响,学者们对"两路"精神有形载体的研究较少,对"两路"精神有形载体的保护性措施研究不足,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抢救性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党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在坚持和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突出了时代特色,并赋予它新时期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纲领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北大学办学传统与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阐述了大学传统精神的内涵。深入探讨了百年学府西北大学的办学传统与精神:坚持“兴学报国”,面向西部,“培养高深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中西结合”开放式的办学道路;发扬“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与优良学风;传承“爱国荣校,科学民主”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论述了优良办学传统与精神,对大学事业发展的影响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庸”概念,并把“中庸”看作为“至德”。中庸,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与中和之意。“中和”,是中庸的精髓。从伦理学层面看,中庸,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和境界;在道德行为上,坚持“过犹不及”的理性精神;在道德选择上,发挥“随时而中”的权变智慧;在道德规范上,坚持“兼德而至”的辨证思维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个形成、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邓小平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联系的。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框架体系是,“科学体系”论;“灵魂”“精髓”论;“基本原则”论;“精神动力”论;“坚持、发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新的时代、新的伟大实践的结晶,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众影评的崛起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以网络论坛、博客为主要载体,承载着更多普通观众的欣赏品味和价值取向。不同于作为普通观众的“大众”,构成大众影评主体的是“过度而狂热的看客”,即“迷”;“网络文化”和“迷文化”的彼此推动与消解导致了大众影评极不稳定的状态。大众影评以“观后感”体实现对普适性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揭示出真正有效的影视批评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理性精神的批评。  相似文献   

18.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石。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初步社会化,社会化教育的灵魂是“立德”;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为本,提升学生的“认识、实践、精神”要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阶段要求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性原则,把握“四史”之间的内部联系;坚持相关性原则,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四史”教育共同体;坚持系统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四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情怀;运用大数据思维并树立整体观,建立“四史”教育的评价体系;运用辩证思维并树立联系观,构建“四史”教育新内容和新方法;运用历史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大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