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真谛在于个体、社会、国家各层面的“幸福”,个体的“幸福”意味着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幸福”意味着和谐与平等;国家的“幸福”意味着经济雄厚、政治民主、生态宜居、民族繁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共性特征。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在国际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大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新时代美好生活展现着丰厚的意蕴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主题,构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就逻辑起点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过程之中,内嵌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深化拓延的结构之内;就价值旨归而言,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立场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立足新时代,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前提条件与第一要义,方能确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现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美好生活的内在本质,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美好生活”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将这一问题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中进行检视,不难发现,“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引发现代社会生活危机蔓延是“美好生活”命题得以呈现的历史前提;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生活向度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动力支持;驾驭资本逻辑的生活回归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辨析“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张力,从而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审美理想,对新时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导向意义。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的兴起,青年群体的生活审美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对于“美好生活”的审美认知也逐渐从“脸谱化”走向“具象化”。从社会认知角度来讲,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民审美现状之间的矛盾,需要生活美育的介入。“美好生活”的审美阐释为新时代青年生活美育的出场提供了可能,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基于美好生活视域,从美好生活的主体、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及美好生活的价值维度,剖析美好生活场域中青年生活美育的在场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诞辰活动舞台上的一大纪念符号。通过共产党和rL&-e._口,中共诞辰纪念活动成功地建构起来“党的领袖”和“人民救星”的红色伟人形象。两种话语模式的表述,传递出毛泽东在政治、情感方面的二重成分,不仅促使了全党高度团结和统一,而且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毛泽东形象建构亦展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崇拜因素。  相似文献   

7.
立足唯物史观,科学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话语逻辑、方向话语逻辑、价值话语逻辑和实践话语逻辑对于构筑新时代美好生活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出场以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在方向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指导思想作为政治引领方向与思想引领方向。在价值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践话语逻辑层面,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性把握美好生活的实践属性。新时代,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行动指南,合理、有序地推进美好生活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依靠力量和目的归宿,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我国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制度优势、高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时代发展与保障民生、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课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经历了探索、改革和成型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有"到"优"、从"生存"到"生活"、从"公共产品供给"到"人民需求满足"的转变,集中表现为高质量实现均等化的治理效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优势.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还存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与资源要素等方面的阻滞因素,要构建制度化、标准化、智慧化、协同化、过程化和注重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等工具理性的治理效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作为政治性的目标概念正式提出。“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重要的中国政治话语,不是简单地对传统与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思想的赓续,也不是单向度的对人民物质生活和人的物欲满足的追求,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深化和升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必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逻辑应然。准确理解“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深刻发掘“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致力于推动“美好生活”的具体践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关系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百年演进,经历了探索与形成阶段、丰富与发展阶段、恢复与完善阶段、拓展与深化阶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在不同时期展开了以追求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的伟大创造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马克思人的劳动本质和“现实的人”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阶段都以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为目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斗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和新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实现对 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建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先后经历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 (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贯彻群众路线,调动 人民促生产谋发展的积极性;践行根本宗旨,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牢记初心使命, 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启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改善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胸怀“两个大局”,推动人类命 运共同体构建等.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叙事具有深刻的当代中国语境。“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现实的实践指向,同时具有高远的超越性向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生态生活等有机地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诉求。“美好生活”的成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根本上有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的民主保障、丰厚的文化滋养、良善的秩序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美好生活”的构建有赖于大力发展先进经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深度阐扬优秀文化、切实建构公正制度和着力实现人地和解。同时,“美好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生活状况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普遍憧憬“美好生活”,没有例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过上好日子”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人民来“定义”,并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体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然行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过程。应然状态与实然行动之自然契合,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即什么是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实现条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类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与怎样评判美好生活——目标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谁的美好生活与谁来创造美好生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中国梦之所以被人民群众所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利益和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意蕴。中国梦以保证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为立足之基,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人民共同奋斗为依靠力量,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确保人民群众的期待不落空。  相似文献   

19.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从历史观的维度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价值观的体现,人民是利益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破了“以物为本”的西方发展逻辑,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起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和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