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洪军 《云梦学刊》2012,33(2):25-31
关于"新世纪文学"研究的论争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有关"新世纪文学"命名的论争中,"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存在着较大的学术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倡的原因、概念的界定以及文学特征的概括。学术界对"新世纪文学"命名进行批判的时候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位"现象,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新世纪文学"建构者阵营中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现代演进,显然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4.
在"文革"中,红卫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迷失了理性的群体。他们"造反有理"行为的背后,有他们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心理素质。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俄底浦斯情结两个维度来分析红卫兵的造反行为。  相似文献   

5.
滕汉洋 《理论界》2012,(7):141-142
元稹"元才子"的得名在元和中后期,最早起自宫廷。使其赢得才子美名的诗歌主要是其风格轻艳的女性题材作品,即他自己所谓的"艳诗"。这一事实反映了元和时期的文学风尚,也为考察元稹诗歌在当时的接受情况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杨晶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83-188
蒙古史诗中对灾难的表达采取了曲折、隐晦的方式。这种方式将蒙古族人民的灾难意识置于幕后,表现了一种面对灾难的独特心灵应对方式,即以对英雄及其活动的赞美、将自然灾难看做"天意"等方式来掩饰其悲剧性表达。这种独特的灾难意识背后有深厚的美学积淀,其缘由在于蒙古族人民审美观念中独特的"刚"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徐仲佳 《齐鲁学刊》2008,17(1):153-156
王蒙1990年代的"季节"系列小说以一个历史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共和国的历史。这个系列作品虽然有意识地回避对诸如新中国的成立、镇反、反右等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将叙事焦点集中在一些个人生活中的爱情经历和喜怒哀乐上面,但这些小说依然无法摆脱王蒙小说惯常的政治化倾向。因此,这些小说有意无意地呈现出强制性权力支配下的性权力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8.
张洁执著于高尚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鄙弃被欲望渍染的肉体和灵魂。她的小说一方面表达了对理想、完美的爱情和人性的向望,一方面对"性"本身表示极端的厌恶和鄙视。从精神发生学层面上看,张洁的"厌性情结"源于三个方面:幼女成长的创伤记忆;成年婚恋中的男性伤害;个人深层意识中男权背景下的"贞洁文化"观念。"厌性情结"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里是病态的,但在张洁的创作中,"厌性情结"获得了美学的升华,成为一个观照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独特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9.
坚持"三贴近"是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三深入"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提出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具体要求。正确看待"三贴近"与"三深入",不是以"三贴近"取代"三深入",而是以"三深入"推动"三贴近",在"三贴近"的基础上做到"三深入"。文艺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三深入"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灵魂,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来说,今天和明天仍然要强调"三深入"。  相似文献   

10.
论巴金“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伟 《齐鲁学刊》2001,(6):39-42
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家庭故事”小说与其早期直接反映其“安那其”主义的“团体故事”之间存在观念上的同构性。对巴金小说“家庭故事”与”团体故事”的同构性的解析,为解决长期以来巴金作为反封建民主战士和虔诚的“安那其”主义信仰者的矛盾情结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恰当的视点和参照。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三重关系中作了考察与论述。即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真正的生产"中得到规定的"自由"、"自觉";作为在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实际实现的"自由"、"自觉";作为人对实践对象自身必然性的能动适应中获得的"自由"、"自觉"。三者分别揭示了"自由"、"自觉"的历史起点(历史根据)、历史形式和最高本质,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同时也显示了"自由"、"自觉"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始终处于具体历史的关系中;无条件地、不加分析地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不仅倒置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也将人和审美等同了起来,使其变成为非现实的知性抽象品,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思辨缺席症"进行诊断,并开出了不同的"处方",但因多从宏观着眼导致可操作性较弱而效果不佳。从课堂教学的视角来把脉"思辨缺席症",抓住事物的可变性和病症的可疗性,从微观的角度针对课堂开出"去权威、培质疑、激思辨"的"处方"进行治疗,在大环境难于改变的情况下来微调小环境下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症状的消除提供了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彻底根治"思辨缺席症"。  相似文献   

13.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14.
张弘 《南方论刊》2010,(6):91-92
《惨败》是2002年诺贝尔获奖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嵌套结构、碎片化叙述和戏仿等叙事技巧的应用,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15.
刘克稳 《船山学刊》2012,(1):112-117
以往对荀子"性伪论"的解释有简单化倾向。"性"就是指自然的本性,"伪"就是"人为"。但荀子文本中另外几个重要概念如"情"、"欲"、"心"、"天"等与"性"密切相关,而且"伪"的内涵还包含了"修"、"文"、"学"、"养"四个相关概念。荀子"性伪论"思想的重要性和核心价值,亦即荀子对人之认知本性与后天践履的强调。这使得荀子"性伪论"思想突破了其政治学——伦理学的范畴而通向美学,集中表现为"欲——乐——礼"三者的游戏。  相似文献   

16.
吴建民 《学术论坛》2012,35(3):46-50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重要观点之一,西方及当代文论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文势"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指受作品体制规范制约、在表现内容时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动态感的格局态势。它既受作家感情精神的制约,又与作品体制、语言文字、结构布局、表现技巧、意象组合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特质,对作品内容具有推动和展开作用。"文势"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感、力量感和生命感,能诱发读者展开积极的艺术思维活动,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情趣,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功效为作品内容所无法代替。"文势"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文论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即体成势"、"形生势成"也是当代文学的创作规律,今天的各体文学同样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文势"。古代文论中的"文势"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分析评价当代作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反映论、表现论和形式论的视角评析了“文学穿越性”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并以整体的、发展的、动态的目光和中西文论参照的视角 ,对其值得商榷之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对于东北胡匪都有精彩刻画,其中端木蕻良的匪色想象尤为典型。东北的"胡子精神"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力量被注入了时代的宏大主题之中,从端木笔下对于匪色人物的想象,可以看到他对于匪性文化心理的理性认识,他着眼于文化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展现农民对于命运的不屈和抗争。他努力将匪性引入对种族发展有利的正途之中,希望嶙峋桀骜的匪性变成有利于种族发展的健康人性,并在民族危机下由顽铁淬炼成精钢。  相似文献   

19.
法国思想家乔治·巴塔耶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实践其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在提出了"多余"观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之后,巴塔耶还尝试借助文学手段来拓展生命的"多余"体验。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在巴塔耶眼里,文学虚构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巴塔耶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多余"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