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中地位与位置的高低不同;而社会流动,则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中地位与位置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13,(12):9-11
与十世班禅的深厚情谊 在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中,习仲勋与十世班禅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近40年的交往中,他们肝胆相照,友谊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3.
一、回族姓名的演变与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其中姓是家族的徽号,名则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识别标志。姓名具备这些基本功能。我们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如填履历表时,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与陌生朋友的交往中,在日常生活中打电话时,都一一说出自己的姓名,由此可见,姓名对我们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这门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由来已久。学习音乐知识,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陶冶情操,得到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慰藉;更有利于让学生们在了解各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品位。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大都是依赖于通过课堂学习来了解音乐知识与掌握音乐技能,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深刻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发展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从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出发,逐步分析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带有何种特点,以探求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小学音乐课堂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传统,山水在构筑中国文化意象与文明象征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如何理解山水在边疆地域的意象特征及其内涵的超越性特质,成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疆域变迁的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文章围绕中西方关于山水景观的认知异同,结合边疆地区与核心地域重要山水的历史记述与政治性表述,重点就山水在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实践方式,尤其是其内在的贯穿中心与边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就山水作为整体性的图景在构筑超区域与跨民族认同标识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作进一步的例举、分析与阐发。  相似文献   

6.
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非遗的两个核心问题,对于以文化保护和展示为基本功能的美术馆来说这两项任务在当下如何展开需进一步探索。本文认为非遗文化阐释和知识生产是非遗传承创新起点,学术性展览可以探讨非遗如何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探讨与展示其可能性与某些发展萌芽。在彝鼎圭璋首届东西部非遗展中,通过文化对话形式,在美术馆空间中连接展品、非遗传承人、观者。并在三者相互作用中完成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最终为非遗与时代的命题提供一定思考和可能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对文化共同体的理解需放置在个体与“类”的互证中、文化的“人化”与“化人”的辩证中、社会发展的“因”“果”联系中予以阐释。在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实践先导是基本前提,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价值共识是显著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在常规运行的基础上,常经历危机冲突与双向转型的曲折发展,具有“自由人联合体”属性的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此为理论参照,新的历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处于创新性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养成、以文化人、视域融合、价值熔铸等策略,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观色彩表达进入西方现代艺术阶段后,开始放射出它耀眼的光芒,得到社会的认知与共鸣。这离不开在漫长传统艺术中对它的摸索与积累,在传统油画大师的作品中亦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本文从油画色彩语言的形式演变的层面、油画色彩与画家主体意识的对应状态的层面中呈现出一种由外部描摹向内心深入发展的转变轨迹,进而来研究主观性色彩语言的形成基因、显著特点和精神追求。艺术中色彩的感情力量和艺术表现,即色彩的精神性,主要是通过主观色彩来体现的。研究与探索油画的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借鉴与吸收中国传统画中主观性色彩表现这一审美特质是当今油画家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源域映射到未知目的域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之中。人类与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仅使用动物习性或性状来映射未知域,也会将人类的道德与性状投射到动物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动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模型下,生成了不同的隐喻认知模型,因此中日语言中动物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探讨十二生肖中“猪”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歌曲中少不了诗词与音乐,从艺术特征形式来讲,诗词与音乐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不可分割,而钢琴伴奏作为其中的一员,在其中也处于一个不可取代的地位。“诗”与“乐”的联结创造出了艺术歌曲,其中钢琴伴奏作为“乐”的一部分确是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从歌唱者视角来看,只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歌曲中“诗与乐”包罗的要素,才能有益于我们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表演,提升至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将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轨迹入手,分别从钢琴伴奏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角色、情感渲染、音响效果、乐段衔接以及曲目风格等方面方面进行分析叙述。  相似文献   

11.
杨超 《民族学刊》2020,11(6):119-126, 178-179
近年来街舞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现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同语境中产生的街舞艺术,已经使亚文化街舞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我封闭的“亚文化社群的舞蹈”环境中。本文主要针对街舞在全球化视野下、多元语境中产生的由意识形态支配的街舞作品现象,通过审美价值观、选材与立意、舞蹈语汇以及调度与构图这四个方面来对街舞的中国民族化实践与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具体的作品品鉴与分析来对上述四方面内容进行案例解释,创新性的实现了对街舞进行中国民族化的首次作品实践与理论分析研究,从而为街舞进行中国民族化实践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参考和实践性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二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京剧不仅实现了完善与优化,同时也迸发出更强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加符合“国粹”的美誉。通过对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艺术影响进行解析,可以让世人增加对京剧表演的认识与认知度,紧扣住京剧表演的深邃,从而全面性地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包容性,也系统地掌握京剧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在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新元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杨晓薇 《民族学刊》2022,13(2):11-18, 134
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作为社会实在还是话语形式,始终与“俗”相辅相成,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普遍性及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在社会实存中存在似是而非的相似性,在话语形式上导致模棱两可的话语体系,两者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层次性。礼俗互动的研究范式旨在探讨文化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社会机制,并在多样化的社会差异中找寻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同一性。白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自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亦是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之一,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把白族礼俗互动的文化特质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来讨论,目的在于从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也意在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起点。从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何满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47-149
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也被誉为世上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并且意大利作为歌剧的发源地,语言的特殊性对意大利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发展与传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美声唱法中意大利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同时,在探究意大利语简单的发声规则与发声技巧中,也能对演唱中国声乐作品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帮助。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意大利语言美化扩展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帮助演唱者感受美声唱法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将以常见的美声唱法中的意大利语发音规则为切入点,探究如何提升美声唱法中意大利语言美化扩展的功能性,并为以此为相关的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下,高校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任务,故而,在高校中,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传播,能够有效强化中华文化的传播理与影响力。随着新时期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媒时代在文化传播上更加智能。在高校中强化红色文化传播,从而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能够有效提升国民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图形作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图形创意还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竞争力、知名度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等,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文拟从图形创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对图形创意的意味和趣味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实现图形意味创意与趣味创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借助自我呈现理论的概念框架,采用网络民族志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边村的一位“新村民”ZH为个案,分析其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内容与特征。文章透过ZH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的目的地形象,对比讨论了虚拟与现实中旅游村的实际错位和具体关联。研究发现,兼具局外人、驻客、东道主多重社会角色的旅游企业主移民已然成为旅游村落的新主人,ZH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性地建构并呈现着追求精致积极生活的理想自我、致力于融入社区的应然自我和积极谋发展的现实自我,折射出有别于城市生活节奏、民风淳朴的乌托邦式旅游村落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数字世界中的旅游村落形象具有一定的超真实性,与现实形象具有互构性,两者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医疗实践的转型与发展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在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的疾病认知与求医行为逻辑,不同医疗体系之间呈现共存状态,寻求病痛治疗途径的多样化源于地方文化体系中人们对于病痛与治疗本身的认知。现代医学治疗因明显的技术优势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首选,但传统疗法在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医疗实践中也扮演着特殊角色,不同医疗方式在解除患者病痛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呈多层次结构。因此,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既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又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进行创新,形成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制度。 在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上,确立了县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财产权,既维护了公有制,又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一直是高难度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既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企业缺乏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回族谚语约定俗成,具有深刻的内涵与闪光的哲理,长期在回族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对于塑造回回民族的心理素质,曾产生不小的作用。时至今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实生活中仍具一定生命力,不失为回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