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楹联的产生,是受汉字特点、民俗文化、骈文繁盛、摘句品诗、格律诗成熟、政权推动、书法与建筑支撑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关于楹联是何种文体,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以为,从文体的构成要素体裁、结构和风格等方面来看,楹联与词的产生发展一样,是五、七言格律诗的变体;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从格律诗中发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2.
楹联劝善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特色是对仗,因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前些年读书游历,见到好的楹联便随抄录下来,闲时翻翻,发现竟然多是劝善的。崇尚勤俭的:“和谦为责;勤俭是珍。…‘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或质朴无华,或含义深刻  相似文献   

3.
楹联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楹联的内容可谓博综详赡,无论喜庆哀痛,嘻笑怒骂,都可入联;楹联的样式更是精妙无双,短短两句话,可以正对反对、宽对严对,还可以巧嵌名号,离合字词,等等.  相似文献   

4.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写于各类祠庙的楹联往往对祠庙所祭人物有着相当精确的评价.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理论,从楹联角度审视吴太伯在二千年历史中的接受历程,反思其不同时代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文化视野,从而对<史记·吴太伯世家>作出某种补偿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楹联是一种应用性文学样式。因为具有文学性,所以它与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钟、巧对不同,它是审美的。上下联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同时还必须有言外之意。楹联,特别是春联,与桃符的关系密切,它的出现还与摘句、书壁密切相关。五、七言楹联源于摘句,杂言,来源于魏晋骈体文。楹联是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修辞现象十分丰富、多彩多姿。在修辞学研究领域中,它是一个尚待充分采掘和发展的“富矿”。楹联艺术的修辞手法,与其他文艺样式相比,其显著特色可概括为“全”、“精”、“活”、“新”。一、“全”。楹联艺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齐全,不仅拥有一般文体所常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而且有些比较少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在楹联中也可以找到例证。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载:“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语,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梁著《巧对录》又载:苏轼还曾对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8.
试论志怪演化的宗教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的性质决定于社会背景中对其起主要制约作用的因素,因而在同一社会条件下,可以存在不同性质的文学样式。例如由于起主要制约作用的因素不同,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并存着封建士大夫文学和民间通俗文学两类不同的文学样式。对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来说,制约它的产生与发展,并决定它的内容、形式特征的主要社会背景是宗教。这一点,古今学者已有论断。明代胡应麟说:“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教,故多因果之谈”。(《少室山房笔丛》)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楹联小集》收录了陶武先先生所创作的200余幅楹联,涉及节庆、赠友、文事、怀古、吟物等多个方面.作为一种与传统习俗密切相关、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对仗文学,楹联有着严谨的格式要求,要在上下联的有限空间融入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辨,营造出意味无穷的审美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陶武先在遵循传统对仗文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陈言务去,在有限的格式里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思辨思想和审视审究审美熔铸其中,创造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当代楹联创作风格,对当代楹联创作以及对仗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楹联广告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楹联广告是以文学、语言艺术为基础的楹联艺术与招牌、店堂广告相结合的产物。楹联广告分布在店铺、酒肆、茶楼、书院、寺庙 ,反映经营特点、突出行业特征、渲染文化氛围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佳联妙对多     
曾昭安 《社区》2014,(14):7-7
我国寺庙多悬楹联,而在寺庙楹联中,佛教楹联数量最多,但是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当是那种深含禅理、禅味、禅趣的楹联,它们或寓理于景,或说法于堂,或劝人以善。  相似文献   

13.
王义钫 《老友》2013,(4):47-47
一、何为楹联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文学形式,俗称对子、对联;楹乃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一般又称楹联。人们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后来楹联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大盛,历久不衰。按用途分类,楹联除春联外,还有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格言联等。  相似文献   

14.
各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独特的审美特征决定着作家在创作这种文学样式的作品时的审美要求。作家的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审美意识的个性差异是各有特色的,但是这种差异是受着特定文学样式的审美特征制约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并由此使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区别。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是自它萌生、形成以来就逐步形成、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词汇,它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是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冲突、重塑等重要事实的表现和反映.梳理流散文学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关系对考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样本意义,从中可见流散文学已经不再是边缘文学样式,而是统一在多元化和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初论文学学     
在众多的辞书和文学教科书中 ,文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活动 ,理解为一种艺术样式——语言艺术。文学不应被当作一个学科或学科门类的名称。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应正名为文学学。经过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文学学已经成为包含众多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的学科群组。今后 ,文学学的学科体系将进一步得以充实 ,其主流演进态势仍是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学科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诗歌本是一种咏怀遣兴的文学样式,长于抒情而不长于对人物的描写。但一切文学作品无不以人物为表现中心,诗又何尝例外。叙事诗固不能不在叙事中描绘人物形象;抒情诗重在抒情,亦必同人物相关联,总是直接、间接地描写着人物。但不同的文学样式,描写人物的要求毕竟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诗歌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电影是最年轻而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艺术样式。比电影更为年轻的电影文学,是在电影全面综合其它姐妹艺术元素的同时,在电影科技不断进步、电影艺术形式日臻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文学样式。电影文学是“继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文学类型,兼有电影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并在二者交互渗透中将文学的叙事因素与电影的造型因素有机地融汇为一,其具体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一生著述甚丰。郭老又是联苑名家,擅长撰写楹联。郭老的楹联内容丰富,含意深邃,气势磅礴;楹联的艺术方法,千姿百态,不拘一格。这里,从修辞技巧方面,写点体会。 一、嵌字自然贴切 把客观事物的名称(人名、地名、物名等)有意识地巧妙嵌入对联中,使对联顺理  相似文献   

20.
从上古至秦统一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开端。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和认识先秦文学的范畴,对于评价这一时期文学的成就,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总结文学的民族精神形成的规律及作家的创作经验,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两汉以后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后世许多文学样式的形成和完善的演进过程,多发轫于先秦文学或能在先秦文学的范畴里寻到踪迹。对此,前人已有认识。刘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