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西方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和扩张,遭致了人类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以及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危机.过度贪欲的物质生活方式,不仅加重了我们身心的疾患,而且也怂恿了人类变本加厉地劫掠自然的暴行.以至于出现了如此严峻的情势:人类如果不痛下决心改变重物质占有和高消费的奢侈恶习,不在全球范围内重建一种与生态规律相适应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人类就无法从根本上遏止生态破坏、清除环境污染,就不能避兔整个地球的生态劫难.我把遵循生态规律对泛滥于当今世界的西方生活方式的改造和重建,称为对生活方式的“绿化”. 相似文献
2.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生活方式也必须改革。人类的文明,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表现在伴随这一发展和进步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而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外化。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在许多讲话中多次对生活方式问题作精辟论述,为生活方式的研究指明了 相似文献
3.
生活方式在几年前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近年来,它不仅步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且日益广泛地被人们使用。然而,当我们进一步琢磨这个概念时,却又觉得它“似曾相识”、“一言难尽”,这使得人们以更大的热情纷纷从各个角度对这个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要素的概念进行探索和研究。这种研究的热情在国外学术界也有类似的反映。苏联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二十多年来,他们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研究领域从哲学、社会学逐渐向教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相邻学科渗透。在这样的发展中,有一个值得我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基本理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活动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构建和谐的方式生活,本身就体现出人们的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从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定义、要素与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必要和内涵.又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内涵探讨,得出结论,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生活方式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一)引言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里;还是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抑或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真切的问题:即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已显得多么迫切和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上,我们偏重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忽视了生活方式的理论探讨;以致导致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困难。此其一。理论上的偏颇也招致实际工作中的困境,社会多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失当、生产与消费脱节、市场供应与人们实际生活需求背离、商品积压等等。此其二。更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的片面性,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混乱,甚至造成这样一个假象:似乎研究生活方式就是资产阶级的享乐哲学,吃、喝、玩、乐成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于是,“越穷越光荣”曾一度成为一些人头脑中的生活逻辑;“艰苦朴素”、“勤俭约节”也被错误地理解为一种约束个人生活的僵死教条。此其三。 相似文献
11.
12.
《中州学刊》2016,(10)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生活的儒学"主张将既有的儒学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既有的传统儒学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层级构成,其形下学的帝国伦理政治哲学是原教旨主义的,而其形上学的心性论人性论则是先验论的,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儒学"主张超越传统帝国儒学的"形上→形下"架构,揭示更为本源的"生活存在"观念,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及其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中,都明确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是因为: 第一,“左”的思想根深蒂固。早在第二国际时期,“青年派”空喊革命口号,反对进行议会斗争。主张搞冒险。当时,恩格斯就曾尖锐地指出:“左”的错误有可能“把一个甚至最强大的、拥有数百万党员的党,在所敌视它的人们完全合情合理的哈哈大笑中毁灭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9页)第三国际成立后,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把俄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给各国革命实践造成了巨大的灾难。20世纪80年代末,还是“左”的错误,断送了一个有八、九十年历史的大党、一个拥有70多年的社会主义大国。惨重之深、危险之烈,更令人惊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民主革命时期,连续三次左倾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左”得出奇,曾把中国革命逼到了绝路。只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左”的错误之后,才使中国革命出现转机,并使中国 相似文献
18.
19.
20.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与活动的固有形式。简单说来,所谓生活方式,就是人们用什么方式生活的问题。 生活方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式。人类的生活方式由落后到进步,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变迁,是同整个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愚昧到开化、由野蛮到文明的递次更替相适应的,即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同步前进,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制约的。 究竟什么是导致生活变化的根本动因?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是怎样生产的,他就是怎样生活的;其次,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对生活方式给予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使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地带有当时文化熏陶和影响的痕迹。因此,文化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本文想着重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