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青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不断迁徙、分离、汇聚、融合的民族走廊,当地世居民族和频繁流徙的各族体间呈现出不断接触、融合的态势。本文以青海土族家族谱、口述史文本为个案,通过对甘、青地区的河湟谷地、河西走廊交接的多民族或族群混杂汇聚地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分析这一区域多民族族际交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甘、青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不断迁徙、分离、汇聚、融合的民族走廊,当地世居民族和频繁流徙的各族体间呈现出不断接触、融合的态势.本文以青海土族家族谱、口述史文本为个案,通过对甘、青地区的河湟谷地、河西走廊交接的多民族或族群混杂汇聚地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分析这一区域多民族族际交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民族乡作为中国特殊的民族政治形式,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补充,在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乡的建立和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本文从青海民族乡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阐述目前青海民族乡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应该采取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青海作为多民族迁徙、活动的交汇地区,曾留下丰富的民族语地名。本文运用地名学的基本原理,探讨这些地名在青海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交流及民族关系史上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其历史文化内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牧民定居背景下牧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增加,民族成份日益增加,各民族间接触及往来增多,城镇多民族间交往问题突现。本文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合作市城区多民族间交往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每位被调查者同其他民族的交往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其次,将预期影响因素表示为编码;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OLS回归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维度和强度进行了定量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影响城镇多民族间交往的有利因素依次为:对民族政策越加了解,周围的通婚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居住在多民族社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为多民族构成;不利因素为:民族偏见、歧视和非当地主体民族;是否为当地居民对城镇民族交往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立足青海,放眼国内外,走出了一条自有特色的道路,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备受学界重视。我于1979年开始为这一学报撰稿,20年来我成了学报的读者、作者,与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报发行第一百期的时刻,写几句感想和体会,以示祝贺。青海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为开拓建设青海作出了贡献。青海的古代民族有羌人、戎人、鲜卑人、吐谷浑人、吐蕃人、汉人等,自元代以来又有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加上藏族和汉族,形成了今天的世居民族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有30多个民族成份的少…  相似文献   

7.
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是清政府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朝前期的不断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了两地的局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向开放的门户,是历史上多民族迁徙往来的十字走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梳理,提出“河曲民族走廊”之说,并对其形成作了追溯。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约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2,200多个民族。各国对民族的界定和统计有不同的标准。在当今世界开放的环境条件下,纯粹单一的民族国家已不复存在。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法律,反映了民族法制价值取向的一方;同时,是指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即国内世居民族聚居与散杂居的民族关系及其法律调整问题。而解决世界各国国内的民族问题,特别是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各国的民族关系是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民族法学方面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多,不断催生着中国自己本土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比较民族法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做了分析,旨在为当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民族经济共生关系是共生哲学视野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藏彝走廊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形成与演进是该地区民族和谐共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和纽带。基于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存在着民族经济互补共生的客观现实,在该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各民族互利共生等新的研究视角导引下,对该地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系统要素、促动因子、共生模式及其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藏彝走廊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的演化是共生民族、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了经由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演化发展而成的一体共生模式是进一步优化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最佳范式,是推动此多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而为我国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共生关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以其广袤、博大、丰富和神奇著称于世。自古以来这里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原汉族文化和西部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区。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歌曲,而各民族民歌风格迥异,在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谓我国民族民间歌曲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的民族法制 ,在以前历代民族法制的基础上已臻于完备。清代除总的制定了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民族法规 (《理藩院则例》)外 ,又先后分别制定了青海 (《西宁青海番夷成例》)、西藏 (《藏内善后章程》等 )、新疆 (《回疆则例》)和西南“苗疆”(《苗汉杂居章程》等 )地区民族法规。这些民族法规既有其“统一性 ,又有其不同之处 ,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法规各有其特点。清代的民族法规 ,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和平安定 ,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巩固 ,都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是一个有汉、藏、回、蒙、撒拉、土等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文化教育较落后,据统计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仅占全省人口的千分之七,而文盲却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牧业区的某些地方,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状况同青海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青海民族学院是青海唯一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建设人才的重任。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在开拓青海的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成长过程中内在和外在的矛  相似文献   

15.
当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迎来了她的百期生日。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心灵抚摸着她的每一篇章,其独特的刊物风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使之在理论界树立起了自己的独特形象,受到世人青睐,这在民间文学和美学研究栏目中表现也是十分突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作为地方民族院校的学术理论窗口,《学报》自然担当起了宣传本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在民间文学领域她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本地区的每一个民族,伸向了由多民族文学想象组成的文…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海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及途径关桂霞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2.1%。因此,青海民族关系如何,对全省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解放45年来青海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处青海东部的循化县是以撒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全县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299人,其中少数民族包括撒拉、藏、回、土、东乡、满等14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撒拉族,占全县人口的60.7%。因受历史、经济、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循化民族教育发展缓慢,撒拉族教育尤为落后。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地区的教师比在单一民族地区教学的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学情境,尤以学生间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最关键.文章以罗兰德G.萨尔皮的文化-教育相容性的有效课堂公式为出发点,分析了文化-教育相容性课堂的内涵;以我国云南省一个多民族省份的民族地区教育为个案,探究了我国民族地区建设文化-教育相容性课堂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容性课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祁连县是青藏高原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传播的多元化人文历史积淀比较深厚.因此,祁连县多民族杂居是青藏高原地区民族杂居形态的一个缩影,以此作为调查研究个案,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新时期青藏地区民族交往的形态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实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情况,着重从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族际通婚和经济交往等方面,分析并论述河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和谐的民族关系,探寻其兼容并包、寻求共识、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特点及原因,从而为我国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