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亮 《伴侣(A版)》2016,(6):20-22
年少轻狂进“中戏” 1976年,靳东出生在山东济宁金乡县农村,家中有一个姐姐和妹妹.因父母早年离异,靳东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儿时的他极其调皮捣蛋,上过私塾的爷爷为了让他安静下来,经常教他背《三字经》,用繁体字临摹字帖.时至今日,靳东的墨宝在圈内已小有名气,闲暇之时他喜欢“以文会友”,将张鲁一、祖峰等圈内几个“老干部”齐聚起来,品茶、聊天、切磋书法. 在热播谍战剧《伪装者》中,明家的姐弟深情让观众动容,靳东扮演的那位在外面威风凛凛的“明长官”,一回家反而成了夹在大姐和小弟之间的受气包.但靳东说,他喜欢明楼这个角色,因为有丰富的家庭戏,“特工难道没有父母和家人吗?他们也需要那种暖心的亲情.之所以受气,那也是一种对家人的爱和包容嘛!”  相似文献   

2.
刻苦练字,年少就被称为书法家 戚卫杰自幼喜欢书法,三岁开始就临摹许多书法名家的字帖,上小学时已经能写出一手好看的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每每听到老师和同学夸奖自己字写得好,他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读小学二年级时,他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大赛获得二等奖,被书法界誉为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3.
《公关世界》2015,(2):105-107
玉文化流传了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时至今日,仍受到国人的追捧与喜爱。然而,在艺术繁荣、文化交融的今天,我国传统的玉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国门,怎样才能将中华文明展现于世人?从取法古人到取法自然就像练习书法从临摹古人字帖开始,王俊懿的玉器雕刻之路是从模仿古人作品开始,他说自己用了8年的时间学习古人的玉文化,学习仿古,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技艺。然而,临摹能力再强,即使能够以假乱真,也终究不能成为大师。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能再做了,再做  相似文献   

4.
立志法律工作.最终如愿以偿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这是喜欢写毛笔字的甘鸿翔在大学练习书法时经常临摹战国时期赵国荀况的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5.
书画同源中的书与画,书指书法,即书写汉字的艺术;画指绘画,特指用毛笔蘸墨画出的水墨画.两者之间的关系,先后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词组,如书画、书画家、书画舫、书画一源,等等.在文人的眼中,书法的地位始终高于绘画.自古以来,书画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从来没有被颠倒.这使得书法始终占据着支配绘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睿雪 《女性天地》2011,(6):25-26
1991年,扬州书画大师陆履峻决定去景德镇学习瓷器烧制技术。消息一出,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不禁疑惑,他已经年逾50,不仅是扬州传统书画界的权威,也是国内书画界的名人,突然弃画学瓷,他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陆履峻6岁起就在文学、书法及中西绘画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历经几十年的磨砺,他的书法和国画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突然弃画学瓷,缘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不少老年朋友退休后,喜欢学习书法,但又苦于写不好。究竟如何才能写好字呢?临摹是其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减轻父母负担,他选择弃文从医 陈春仁1977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孔庄村.他性格沉稳,自幼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或许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从小学开始,写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  相似文献   

9.
在郑州高等院校书画圈里有一位书画家的名字,被书法爱好者广为流传,称其书法老道,为人谦和,书画作品曾在巴西、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巡回展出并获"和平杯"国际金奖.这位知名书法家就是郑州大学书画协会会长王万宗.  相似文献   

10.
启功老人在世的时候,我曾拿着一幅盖有他印鉴的条幅求辨真伪.启功老人仔细瞅了一会儿,才缓缓地说:“这幅字写得比我好!” 大师的潜台词不言而明.“比我好”固然有自谦的成分,但赝品的临摹技法可见已出神入化.现在书画拍卖市场上的赝品很多,除了那些粗制滥造的伪书劣画外,确实有些赝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据说,国画大师张大干就是位临摹高手,他仿制的作品许多以“真迹”的面目流传于世.在一次古代书画作品鉴定会上,著名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语出惊人:“没有一点缺欠的才是赝品!”  相似文献   

11.
里蒙 《老人世界》2010,(3):44-44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12.
陈传熙 《公关世界》2023,(14):151-152
<正>我与颜默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相遇,得知颜默先生在书法艺术与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交谈中他把新出版的《颜默书法与理论作品集》赠予我。回到家细细品味,作品集中一幅幅书法力作与具有独到见解的研讨文章,让我暗自感叹这位天天在军校工作的人,怎能在书画领域创作出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是什么孕育了他如此浓厚的书画情缘呢?  相似文献   

13.
张世忠:1964年7月生于北京,幼习书法,从师启功、王一新,曾得到过欧阳中石、李华锦等著名书法家指点,以颜柳体为基础,广泛临摹,主攻行书,自成风格。他不刻意摩古,嚼古今书法名家真谛绝学, 书林耕耘,墨海驰骋。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维度     
秦晋 《老人天地》2008,(12):22-23
胞妹秦昭63岁生日那天,家人和朋友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令到场的客人大为惊讶的是,厅堂四壁挂满了她的绘画、诗词、书法,仿佛置身于一个书画展览之中。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书画很有水平,你怎么也想不到这能是出自一位前些年还与笔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是同源而异流,本文通过梳理魏晋南北朝到五代这一时段书法和绘画的发展态势、笔法实践,着重分析了书法用笔对绘画的影响、书画笔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3年,我离开教育岗位,加入了退休的行列。人老了退下来,这很正常,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让晚年生活过得平安而踏实,我决计在艺术的海洋里好好徜徉一番。学习书法是我泛舟艺海的第一程,也算是先习习“水性”吧。我报名参加湘乡市书法学校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楷书入手,行、草、隶、篆五体皆学,还学了一点书法史。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我的书法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尔后,又参加了市老龄书画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常年坚持自学,习作还参加过市里举办的书画赛展。市里选编《湘乡老年书画集》,我的…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不被书法研究者所重视,但书法集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传承和书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书法集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有文再集字,以唐代“集王行书”碑刻为代表;一类是先有字样再集字成文,以清代碑帖集联为代表。集字书法作品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而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书法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张世忠:1984年7月生于北京,幼习书法,从师启功、王一新,曾得到过欧阳中石、李华锦等著名书法家指点,以颜柳体为基础,广泛临摹,主攻行书,自成风格。他不刻意摩古,嚼古今书法名家真谛绝学,书林耕耘,墨海驰骋。张世忠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屡屡获奖。已被30余部大  相似文献   

19.
钱冰,字玉壶、雪民,清晚期著名书画家,安徽省居巢(今属安徽巢湖市)人,《清代画史增编》《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光绪庐州府志》有其记载.蒋子宾《墨林今话续编》云:"钱玉壶冰,居巢人,为人雅朴,爱画成癖.尝赠余山水小幅,颇得西庐老人意,书法思翁,往来淮浦间,行箧中必携古书画,自随日夕展玩,宜乎其艺之进矣."据历史记载,在清道光至同治年间,钱冰寓居于淮安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清浦区),与钱杜、汪鸿、郭频伽等画家相友善.有清一代,清江浦当南北冲要,是河漕重地,河道总督、漕运总督驻节于此,亦是淮北盐业的重要集散地.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东南才艺之士多聚集于此,或作官员幕府,或以书画谋生,促进了淮安的繁荣和进步.是时,钱冰以书画和书画收藏驰骋于江淮间,书法董其昌,画学王时敏,以摹古拟古为尚,在淮安留下一批画图.  相似文献   

20.
书画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有着颇为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书画同源"也是我国历来就有的说法。中国绘画与书法是关联性极强、密不可分的艺术,书法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将其笔墨线条与内在精神与绘画相融合,以书入画、书画结合成为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大发展方向,尤其自文人画兴起以来,书法艺术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日益受到画家的青睐,书法对文人画的影响日益增强,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逐渐萌芽、发展、深化和拓展,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得文人画逐渐由写实转变为写意。本文通过分析书法与文人画的关系以及我国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书法艺术对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