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脑袋一热,买了两张往返机票,在春节前,把我妈和孩子发往三亚。壮年人在这个节骨眼儿是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所以这一老一小相隔六十多年的组合倒成了绝配。幸亏这决定做得太唐突,我妈一直在屋里转,嘴里就一句:"还带点嘛呢?能多带不能少带。"在她的指导方针下,客厅跟地雷战似的。我惊呼:"这都要带走?那边是夏天!"可我妈说了:饱  相似文献   

2.
刘金兰 《职业》2017,(13):37-39
当中国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时,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它的出现,在中国各行各业引发了不同的反响,许多行业的职业精神都定格在了"工匠精神"上了,尤其是靠技术发展的各个行业,纷纷拿起"工匠精神"这把尺子,衡量每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水准.作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也不例外,纷纷开始探讨在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讨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应该用哪些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到位意识、极致意识和坚守意识入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定会少走弯路,也一定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先提出一个目标,叫做"字古式新".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即修炼"文心艺质". 为什么要"字古"?因为古人比我们写得好.这是个客观事实.不能说"今不如昔",但在书法这一点上也确实"今不如昔".书法不同于科学技术,不是用机器,而是肉身所为,用毛笔去写字. 那么,为什么今人写不过古人呢?因为古人从三岁、五岁发蒙就用毛笔,这叫童子功.而且只要一拿起毛笔,就一直用到死,天天用,这个叫作"毕生穷修之功"."童子功"加"毕生穷修之功",今人哪个能做到?没有一个人能做到!无论你是多大的官员,还是多大的学者,都做不到.还不仅仅是拿毛笔的时间长短,更关键是当代人和古代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生活的状态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从国内和谐到世界和谐的延伸 对中国人而言,"和谐"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200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的讲坛上,首次向世界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如今,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其实践也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她世纪"来临? 2006年,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政坛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智利首位女总统候选人巴切莱特赢得大选;利比里亚女总统候选人瑟利夫战胜了前"世界足球先生"维阿,不仅成为利比里亚,也成为整个非洲大陆历史上首位女总统;韩国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尹明淑.而美国的前"第一夫人"、现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也在近日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在欧洲大陆,罗亚尔又成为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问鼎总统宝座希望极大的女性候选人.  相似文献   

6.
刘岳 《职业》2017,(1):40-41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工匠精神"有哪些内涵?在如今这个时代,技工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呢?  相似文献   

7.
一百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绿色中国?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绿色中国。这句话经过多年的奋斗总结,每一个词都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为什么要建设绿色中国?因为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可持续,凡不可持续的即是非绿色的。我们现在的中国还没做到"可持续"三个字。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前,民间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以致有人说,在中国"不知道‘新乡村建设'就不是研究农村问题".那么,新乡村建设运动都做了什么?前景如何?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对关注农民命运的人而言,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大家清楚,农村新一轮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对于多年进行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者而言,这一天几乎已是必然.  相似文献   

10.
黎鹰 《职业时空》2005,(2):22-23
人们交际都有一定目的,要想达到目的,人的思想、道德、学识、阅历、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要忘记"红花还需绿叶扶"的道理,这个绿叶是交际者的形象.为什么有的人一见面还没谈话,对方就产生了反感?为什么有的人一见面还没开口,对方就产生了好感?原因就在于交际者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11.
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称得上国际化的品牌?看看我国家电业的发展之路,也能明白一二。  相似文献   

12.
郝庆芳 《职业》2016,(7):55
作为2015年中国O2O潮流人物获奖者,一位从众多O2O创业企业CEO中选出来的优胜者,高玮的成功是从"玩"开始的. 多年前的高玮,不仅是一个球迷,还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女生.她仅仅因为喜欢足球,喜欢球星麦克尔欧文,就在英国报考了足球产业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大约都听过一则"拾星者"的故事:一个年轻人到海边散步,看到沙滩上有不少海星.他不忍海星桔死,于是把海星--捡起,放回大海.一位路人嘲笑他:"留在沙滩上的海星那么多,你救得了多少呢?不如让他们自生自灭算了!"年轻人回答:"虽然我不能救回所有的海星,但是对每只被放回海里的海星来说,这就是一个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多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这个位于京郊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用短短三年间创造出了惊人的成果. 古北水镇从2014年开业至今才历经了短短的3年,它是如何从一个无名的小镇成为当今的"爆款"?又是如何从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水北镇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黄坚 《职业》2004,(11):20
广州服装多年来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反差现象,一方面,广州雄踞中国服装流通业龙头之位日久,至今难有与其比肩者,广州的服装生产量和销售量也始终位于国内诸城市前列;但另一方面,广州服装的品牌一直处于"小儿麻痹"状态,广州似乎成了自有服装品牌的"盐碱地",二十多年来货如轮转、车水马龙,市场经济前沿热土的广州,时至今日,服装行业连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牌子都没有滋养出来,莫非广州的服装界商人真的都是闷声不响发大财?  相似文献   

16.
说起"七教",每一个复旦学子都能心领神会.然而,数遍复旦大学校区,也只能找到六幢教学楼.吴恒给记者解释说,"七教"是复旦的另一幢教学楼,在遥远的宁夏.站在"七教"的课堂,就好比站在复旦的教室里一样亲切熟悉. 1998年至今,复量大学的边远贫困支教计划进行了十二届.  相似文献   

17.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所描述的景象.两千年后,作为毕业生的我们,面对着最后一个招聘旺季,也得开始忙碌了:不断地投简历、跑招聘会、参加面试、拿offer.毕业还遥遥无期,我们似乎都在为工作发愁,但我还是想邀你作一次毕业旅行,你可敢去?我们的旅行不是别的,是一次职业生涯规划之旅.  相似文献   

18.
小羚 《伴侣(A版)》2016,(3):12-14
2015年9月9日,2016春夏纽约时装周隆重开幕.场上大牌云集,众多国内外设计大师一一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在所有首发新品中,一组以油画风格为主题的服装,博得了众人的眼球,它画面精美、线条流畅,油画与衣服完美搭配,几乎"画衣合一".这组"油画衣"顿时登上了"时装周话题热搜榜",每个人都在打听油画的作者是谁? 此时远在中国浙江绍兴,19岁的"油画衣"作者毕昌煜正在安心画画.这个被誉为"中国毕加索"的孩子从小到大身上笼罩着太多光环:2011年,他的画作在北京大学展出,被明星周迅狂赞;2012年,画作《王妃》被北京中央美术馆收藏;2015年7月,作品《在海边奔跑的两个女孩》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展出,知名画家吴冠南称愿用自己四幅画换其一幅画.女星汤唯、导演薛晓路等众多影视圈名人都是其粉丝.可外人不知道的是,毕昌煜是一名自闭症儿童,是妈妈赵灵芳一直把他当成一个健全的孩子对待、珍视,用一方独特的丝巾,将儿子一步一步推向了世界的最高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任google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中国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立志将毕生所学和人生经验与中国学生分享.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对2009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考研似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找工作无着,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似乎都预示着"年关"难过.为此,一直关心青年学生成长的开复老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开复老师带来了什么制胜法宝呢?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坝上村是湖南早期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贫困村之一.该村共92户356人,其中有78户318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腰,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从2011年至今,该村先后从山上搬下62户312人,集中安置在村部所在地.搬迁之初,很多人担心:群众搬迁后无田无土,无钱无业无项目,怎么生存?怎么发展?几年来,坝上村在新晃县人社局的引导和帮助下,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烧旺劳务输出、盘活土地、乡村旅游"三把火",在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之后,确保了"稳得住",实现了"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