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岩 《伴侣(A版)》2015,(1):28-30
被逼流产心生怨恨,坚守最后一线希望 2011年11月初,30岁的赵娜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是她扎漏避孕套精心设计的结果.她满脸喜悦地告诉情人郑青蜂:"是老天爷让我给你生个孩子,我怀孕了……" 赵娜在沈阳一家制药厂做总经理秘书,总经理就是42岁的郑青峰.  相似文献   

2.
徐曼 《城市》2006,(2):76-77
纽约市有上百个大小不同的社区花园,其中60个以上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下东城区.记得刚来纽约找房子的时候,居住在纽约市多年的友人建议我不要找下东城中的"字母城"区,也就是位于A、B、C、D大道上的公寓.印象中的字母城似乎是个环境非常复杂的地方.直到来了纽约一年后,在朋友的带领下,才以冒险的心情进入字母城.那时正是纽约市长计划收回市内社区花园、引起一片反对声浪的时候,所以对字母城街道内随处可见的小花园感到十分好奇.  相似文献   

3.
"教育产业化"下的贫穷世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向媒体发出的<"为公立学"是我们的旗帜--评"教育产业化">一文中,人大校长纪宝成称,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主张要按或者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按或者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企业可以多种经济成分,国民教育也应该搞私有制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企业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搞股份制;国有企业搞改制,公办学校也可以搞改制.  相似文献   

4.
"有了耕地保护基金,我成了自家士地真正的主人,土地成为我‘老有所养'的保障."2008年4月2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东岳社区2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颁证仪式上,65岁的杨春兰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从此以后,她不用再靠天吃饭了,对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信心. 市委"1号文件"定调 "发展与保护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耕地,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国家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对成都来说,就是要守住660万亩耕地.为了坚守住这条‘红线',我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曾敏说.  相似文献   

5.
"没女"当道     
今时今刻,美女已经out了,而"没女"才是当红角色.上网查找"没女",可以链接到20多万个网页,而且很多网站还做了专题,详尽分析推荐"没女"功略."没女"究竟何许人?就是没长相、没身材、没青春、没学历、更没钱的女人.韩剧《我叫金三顺》中,女主角金三顺就是这样一位要啥没啥的"没女"--30岁、体形臃肿、五官毫无特色.但偏偏就是她打动了英俊、年少又富有的男主人公.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在2005年的最后一天,狂扫了9项大奖,似乎预示着,2006年"没女"终于迎来了春天.  相似文献   

6.
田园城市的梦想追寻 中国房地产30年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密切相伴的.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或是方向.在我心中,就是20世纪初英围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所倡导的"田园城市"的那幅理想图景.当然,霍华德在提出这个理念时,英国城市发展也正面临着巨大矛盾.  相似文献   

7.
何莉 《安家》2006,(6):108-115
传言,2006年6月30日前如仍未能获得土地开工证,直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都不得动工.传言,2006年8月31日,8·31两年之约将届,大量过关土地为再次过关而着急.传言,2006年到2007年,已经延续至少三年的天价拿地现象将继续下去. 按政府的说法(有专门研究机构举出详实的数据证明)"地荒论"不存在,但"地慌"情绪却是确实存在:不是说没有土地,关键是,那么好的地却不是我的;关键是,再找不到地开工,不到几个月,"07禁建令"一出,两年的荒废,公司不垮才怪!  相似文献   

8.
刘红涛 《中国扶贫》2017,(10):33-3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上大学就是我人生的梦想!上学时我学习成绩很好,但因家里贫困,未能读大学,这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没想到人生过半,还能上大学,圆我的大学梦."李春山对记者动情地说.  相似文献   

9.
鹿耳 《伴侣(A版)》2018,(5):56-58
1 陈西子十分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虽然西子这两个字代表了父母对她美好的期盼,可那是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名号啊,她太过于平凡实在承受不起如此张扬的名字,以至于长大后陈西子最害怕的事就是作自我介绍,每次都羞愧得不敢抬头. 正在发生的又是陈西子最害怕的事情,如果她早知道作为一个幸运儿被抽中参加某网站举办的"霸王餐"活动还要作自我介绍的话,她宁可不来吃这顿免费的午餐.  相似文献   

10.
2025年的职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马里兰州参观"世界未来学会"的总部,从此以后,我就一直对未来进行思考.现在,我是一个职场专栏作家,我的工作就是思考2025年的职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将对我们提出怎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朱蒂 《职业》2010,(31)
根据美国某知名顾问公司的研究,职场成功的关键在于"PIE三要素":专业表现(Perfomance)、个人形象(Image)、能见度(Exposure).而三者对"个人影响力"所占的比重,依次为10%、30%与60%. 在老板的眼里,员工也分了三个层次:80%是人尽其才;5%是负债型,有机会就会清算;只有15%是不可丢弃的宝贵资产.提升职场"能见度',简单地说,就是让老板看得见你的能力,把你的名字轻轻地划入资产型名单.  相似文献   

12.
"重在搅和"     
我是号称亚洲最赚钱的一家公司的西北分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已经工作十七年了,这么多年来,我的口号是"重在搅和",就是无论单位举办什么样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相似文献   

13.
夏村 《老年人》2012,(11):26
1986年,我从安化县工信局离休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始接触到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1992年"五四"青年节,我应县东坪中学邀请,到学校去作德育报告。这是我头一次面对一千多人讲话,加上我水平不高,讲不出大道理,我就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杨佳。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大家看得见我,而我看不见大家,可是我还在教博士生,还在讲新课,还在组织新的科研项目……"这是盲人教授杨佳在作演讲时的开场白。杨佳走的是一条布满荆棘而又熠熠生辉的路。1978年,15岁的长沙妹子杨佳考上郑州大学,她是班上最年轻的学生;19岁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2岁考入中科  相似文献   

15.
仿佛成了大明星 2001年7月,我从家乡郑州一所大学毕业不久,在洛杉矶的亲戚邀我到美国去打工,我本来不想去,当听说在他家附近就是那座举世闻名的"明星梦工厂"--好莱坞时,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不久,我办好手续,只身飞往那个梦想中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胡俊来,山西盂县人,自小出生于贫寒的乡村人家.从1996年胡俊来成为一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起,他便和"扶贫"二字结缘.而这样的情缘,一结,就是半辈子,再不解开.  相似文献   

17.
色彩,如同空气,每个人都司空见惯地身处其中.有这么一群人,在色彩学科里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好色之徒",也许是坊间对他们戏谑而恰当的称谓,宋建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宋建明,色彩的研习者、思考者、追问者、实践者和建构者,他将色彩与设计看作一团云,"尽管我们一路上都在走、在看、在思考,但它的边界在哪里?它可能就是盲人摸的那个大象,实在太庞大了,我只能是摸一点认识一点."从20岁至今,经过40年的反省、实践、迷茫、思考、整理、建构,宋建明再谈起设计、色彩,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迷茫了."心、眼、图、物、境"与"人、事、物、场、境",面对这团云般的"大象",宋建明用了两组10个字作为对内与对外探究方法的钥匙,来概括关于色彩与色彩设计训练及色彩现实营造的方方面面,而这其中,"境"最重要,因为,它与人心、人性及美感紧密相连.在他看来,色彩就是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这个世界上最关注我的那个人就是我老婆了。为什么不说老婆爱我,非要说"关注"呢?这里面大有讲究。一是夫妻之间"爱"字说得太多已经泛滥成灾;二是老婆对我的"爱"往好里说是"关注",往坏了说就是"监视"。当然,这是老婆爱我爱到一定深度的具体表现。比如说我爱吃雪糕、冰淇淋之类的零嘴小食品,一个大老爷们嗜吃这些玩意儿本身就够好笑了,再加上我自30岁以来,腰围日趋粗肥,身患脂肪肝这样的毛病,医生嘱咐:"不能吃奶油类高脂肪的食物,否则,发展下去,就是肝硬化、肝癌……"所以,为了我的生命大计,老婆就当仁不让当起了"监视"我的医生。我知道这是她对我好,怕我一  相似文献   

19.
祁婧月 《安家》2006,(10):42-43
阮维邦操着一口流利的港味普通话微笑着对记者说:"职业生涯中对我来讲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来到北京"可是5年前他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句普通话不会说.那时对北京的"人文"没有太多的概念.一直从事房地产销售行业的阮维邦,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有些"排外"的城市,仿佛只有熟悉了"游戏规则"之后才能融入其中.曾经有些"水土不服"的他表示:"开始主要感觉香港与北京在一些销售理念上有差异,他们懂的我不懂,我懂的他们又不懂.我不禁问自己来北京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最终促使他留下的理由是,"我骨子里的不服输,因为有些东西是任何人都能在短期掌握了解的,有些则是少数人才具备的职业素质,这就是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苏河丰 《职业》2016,(4):45-47
2014年12月6日晚上,央视《青年中国说》节目,一位被称为"科学小怪人"的人语惊四座:"宇宙中有一颗属于我的行星,它被命名为NO.25580xuelai,虽然,我1992年才来到地球,但是我已经开始着手改变这个星球的未来,因为我拥有强大的能量……"这让蒋方舟、韩雪等现场观众对眼前这位22岁的青春分享者充满好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