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刘天明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4,(4)
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民谣,并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原因是,儒家思想提供的民本理念赋予了民谣独特的存在价值;儒生风尚为民谣传播构建了一种文化氛围;乡间闾里的人群聚居为民谣提供了传播环境;统治危机造成的社会恐慌为民谣传播提供了一种心理动因;尤其重要的是,民谣在东汉时期被纳入行政考核体系,成为郡国长官考绩凭据的重要参考。这种举谣言制在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史上着实是一创举,也凸显了民谣在两汉时期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与批判 ,说明社会事实不仅具有规范社会、体现人的存在的价值性 ,而且它与人的世界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它与人们的社会评价活动也具有相互影响的重要辩证关系 ,由此表明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应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 ,而且也应从哲学价值论方面来考察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社会事实这一广泛运用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社会评价论视阈中的新民谣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于新民谣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新民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反映时代变迁的民众评价活动,包括民谚和顺口溜.互联网的高效传播功能对新民谣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民谣是由民众集体创作、针对共同关心的评价对象阐发议论,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也面临着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对社会交往方式有一定的依赖性。在市场经济社会 ,传统的人格信任必然向现代的系统信任转变。重建中国社会的社会信用系统 ,应确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规范政府行为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9.
10.
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基层组织是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群众自己成立的一种社会管理组织,它是政府联系其层群众的纽带、管理基层社会的基点,也是国家政府得以存在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现代的社会基层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国民时期的保甲制度;建国后的居委会、村、生产大队;文革中的文革小组、“向阳院”;改革后恢复的居委会、村委会及九十年代斯出现的社区委员会等.而这五个阶段的社会基层组织的变迁都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密切相关,并都在每个时期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当代民谣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作了文学性和舆论性的回应,校园民谣就是其中一种。校园歌谣主要指在大学、中学校园私下流传的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批判甚至批评的歌谣。它通过课桌、墙壁、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虽然蕴含了许多文化韵味,但也包含了一些负面内容,这应当引起人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历史时期,移民在边疆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移民的进入却又加大了人口压力。为稳定边疆地区,政府与民间社会加大了对移民的控制,从而形成一种排外的社会资本资源环境,延缓了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方法是研究价值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看,不存在超越主体的历史活动的价值,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终极价值;从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看,价值是历史地生成的,对一定价值的评价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民谣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口头文学形式,而都城民谣显得更为典型,是特定封建王朝时代观念和审美风尚的集中体现,是民情民意的晴雨表。本文将唐代都城民谣分为政治预言、讽咏时事、市井谐谑、世情民俗四类,对代表性的民谣进行较为细致地辨析。最后指出唐代都城民谣所具有的特性,从城市空间和"舆论波"的角度重点讨论其城市属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17.
宋以前传统礼治社会与宋明理治社会的儒家核心价值有明显区别。前者核心社会价值是“仁和”,这与孔盂的“仁学”精神是一致的,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合”观念相吻合,追求一种“仁政”社会。“存天理、灭人欲”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经典总结。“存天理,灭人欲”是道统圣人之言的体现,是人与自然、社会、万物的和谐统一,也是社会合理性的反映。“存天理,灭人欲”是政治警视批评性与平民世俗约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订写的《相宗络索》一书,自问世以来,已深得各方人士广泛认可.前人论述《相宗络索》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于极衰之候,再续绝学;二是宣扬相宗法要,阶梯后进;三是为生民立命,指点解脱法门;四是为国家民族的复兴提供理论支持.笔者着重分析了《相宗络索》与现实攸关的两个价值:一是洞穿人类生死真相及生命意义;二是揭示人类自私自利根源及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