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三元辩证法融合了马克思的“实践”、黑格尔的“概念”和尼采的“诗性”,在辩证法的当代形态上独树一帜。在三元辩证法的基础上,列斐伏尔系统阐释了他提出的“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呈现了一种宏大的空间知识论构想。但我们今天在尝试深入阐释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时还是会面临一系列困境:第一,如何理解三元辩证法的核心机制;第二,如何理解第三元的设置;第三,如何理解三元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只有在准确把握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回答空间意义上的辩证法是何以可能的。首先,空间辩证法在理论立场上区别于科学主义的空间知识论,致力于呈现空间阐释的关系论和过程论的视野;其次,空间辩证法的要义在于内含空间生产的自否定机制,其中,作为空间生产的自否定产物的对立面不应在空间自身范围内寻找,而应到空间的真正“生产者”那里去寻找,即到现实的生产方式及其所指向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
刘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8-124+150+160
人类世的显著特征是在“人类能动性”视野下,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对地球产生的不可逆转之影响,以及“身体”与“社会”在“归化”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双重变化之间再次交替。在此影响下,身体的边界不断扩展,身体正在转变为一个与技术、文化和社会交织的物质网络,这一特征引发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向,即身体—环境、身体—技术,以及物质—话语三个主要向度,这三个向度同时触及了身体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的拓展之维,以及身体政治的有效性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引导之维,它们共同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代学者要么完全否认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影响,要么从三卷通行本《资本论》或其他角度来证明二者的关联,并强调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点明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再度探寻发端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他通过深入资本逻辑的实体性内容,发现了使“抽象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然而,马克思又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以及以“扬弃”的方式对待古希腊艺术等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辩证法同概念辩证法在“一般运动形式”上的相似性。挖掘这种相似性的重要意义在于阐明:其一,辩证法既是实在主体自身的展开过程(逻辑学)又是对此过程的把握(认识论);其二,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和革命本性潜在于其否定性当中。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通行辩证法体系中“三个规律”说的一个重大缺失,是把不同逻辑层次的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放到同一个逻辑层次上进行研究和叙述。实际上,对立统一是对包括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在内的诸范畴的进一步抽象。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关系,有如“水果”与“苹果”的关系,以往对于辩证法研究和叙述的诸多偏弊,是由于研究和叙述方法上注重分析、忽视综合,只走具体—抽象的道路,而忽略抽象—具体的方法造成的,要使辩证法的研究和叙述符合辩证法,必须采用抽象—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身体”日益重视,“身体”日益取代“意识”而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西方哲学界的这种“翻身”运动大致呈现为两个路向,一是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一是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结构—解构主义.这两个路向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结合,集成式地发展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兴盛,固然有感性解放的功用,但亦应避免让“身体”成为新的思想宰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但真正代表中国传统辩证法精髓的是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三元连环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两大辩证法体系的代表.黑格尔的辩证法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的是对立双方交替性的相互压倒,遵循的是优存劣汰的推动原则,反映了西方辩证法思想以争强为主旨的特点,体现了西方人好胜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关注的是三者之间的连环关系,强调通过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实现总体平衡,遵循的是生生不息的和谐原则,反映了东方辩证法思想以抑强扶弱为宗旨的特征,体现了东方人平和的心态.三元连环辩证法对实现社会平等、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来理解人类现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人类文明观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唯物史观“社会关系”辩证法,是马克思理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并创构人类文明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马克思超越近代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劳动原理及其“劳动—所有权”“劳动—财富”“劳动—教养”等文明叙事,确证了“劳动—资本”关系在现代市民社会的“轴心”地位和意义,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地位、本质意义和内在限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依据“社会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原则,提出共产主义文明的总体愿景。马克思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的人类文明观,是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8.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24,(2):144-153+178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作为人类深刻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亘古及今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辩证法的主题、向度、特征与形态,又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转换的。世纪之交,全球化交往社会正在来临,它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性思维,需要一种新的辩证法视野。这一思维的视野既不是以“存在”与“虚无”关系为主题的古代本体论辩证法,不是以单一的大写主体为轴心的近现代“主—客”辩证法,也不是无客体底板的后现代主体际辩证法,而是以“主—客—主”为框架的交往实践辩证法。交往实践辩证法是当代全球化交往社会的必然产物,辩证法思维形态演变的历史—逻…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建构了哈维空间分析的基本框架,从“历史唯物主义”向“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转变渗透了哈维对地理学传统的知识论反思和对传统历史叙述的话语批判.“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之所以可能,在于历史的观念、本质、规律、动力与空间的生产密切相关.“历史辩证法”是一种“过程辩证法”,在其中,“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体现为一种社会过程的理论表征,是社会过程的历时性结构化的产物,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联模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现实展开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对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整个中国哲学具有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其在这一建制之中的独特展开方式。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立足于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与对立,立足于此种分割—对立中“真”与“不真”的分别归属;而中国哲学则截然不同,它全体植根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的独特建制——非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与西方哲学形成决定性的对照:它们不是作为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或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哲学)出现的,而是意味着哲学与政治、与历史的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而这种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的本质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之中。可用“大道不离人伦日用”概括中国哲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以表明这一哲学在根本上处身于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积极地生存于形而上学之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读者施米特和政治技术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性的技术宰制呈现出多重面相,而将其植入一种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人们须想到施米特。作为马克思读者的施米特,应对经济—技术思维、经济决定论的虚无主义问题,揭露马克思主义与关于秩序的实证主义学说在结构上的异质,以及提升辩证法的政治—实践哲学取向等等都值得我们细心体味。尽管施米特以模棱两可的方式对待技术,他片面地蜷曲在“整个政治的历史即敌人严格定义的历史”这一中心点上,从他的理论只能浮惑地和主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推动者——无产阶级理论。但是,无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生产规律,还是施米特思虑的是权力政治秩序,都不能抛开既定的“现实性”,也要为必须建立秩序的社会的人的各种可能性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三元价值论”的实质及意义─—兼议“劳动价值论”的片面性丁建中笔者提出的“三元价值论”,即自然生产力(上地)、物力资本主产力(资本)、人力资本生产力(劳动)三元协同价值论。对此,笔者先前己进行过三论:第一论,《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基本原理新探——“三元价...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兰州学刊》2010,(7):169-173
文章主要研究“V—neg—V0”与“VO-neg—V”两种正反1"3句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正反问句中的“V—neg—V”是由基础形式的动词“V”带上能够恰当表达动词体的否定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构成。单音节动词重叠后构成的形式是“A—neg—A”,双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形式主要有“A—neg—AB”和“AB—neg—A”两种。“A—neg—A”和“AB—neg-AB”这两种形式与“A—neg—AB”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分别生成“V-neg—V0”正反问句和“VO—neg—V”问句。正反问句中的I范围内的标识语气类型的中心语Foc具有的特征决定了两种正反问句中的“V-neg—V”形式和“VO-neg—V”形式移位至Foc位置。正反问句的语气类型已经通过中心语Foc得到标识,所以正反问句不需要投射至C来重复进行标识。  相似文献   

16.
元整体的身体观是中国人对身体的基本认识,它强调在身体本原性和精神衍生性的基础上,又与其他个体、社会、自然联系在一起.个体可以通过这种无所不含的身体感知和体验他人、社会甚至天地,同时也能用身体表达对人与事物的感受.元整体身体观还塑造了“形神共治”的诊疗观与“情境指向”的行为心理模式.“形神共治”的诊疗观形成了精神能跟随身体一起治愈的观点,“情境指向”强调身体的共生性与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弱化自我感受,导致心理不适只能从关系或躯体上找原因.种种原因表明躯体化是中国人正常的表达方式,不应该被看成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由于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与斗争历来是哲学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大肆兜售折衷主义、诡辩论,把辩证法变成了“最卑鄙下贱的诡辩术”,所以,列宁在1914——1915年潜心研究哲学、创作《哲学笔记》时,把辩证法与诡辩论的  相似文献   

18.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当下媒介技术越来越强调交互式传播、沉浸传播,“元宇宙”近年来更成为显学,本文旨在通过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重新发现身体知觉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价值,并从具身关系角度关注人—技术—世界的传播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9.
萨特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其辩证法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这种哲学的“亲近”。为此,重新阐释萨特辩证法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将有利于澄清这种“亲近”关系。萨特辩证法可以通过物质、对象和超越性这三个概念来加以重构,并据此说明萨特关于超越性的含义、物质与超越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实在关联方式这三个问题。但是,萨特和马克思哲学在辩证法的整体化方向、物质概念的基础、对物质超越性的理解以及物质与对象的关联方式上存在着重要区分。萨特对马克思哲学的“亲近”其实蕴藏着真正的界限。这种“偏离”或者“误读”主要根源于萨特“实践”概念的虚弱及其对辩证法范围的窄化。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忠  孟红梅 《东南学术》2003,(1):124-138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其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建构后殖民主义的中国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