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风俗是心理学和审美领域共同的研究对象,了解风俗衍化机制对民歌具有重要意义,以《诗经》赋比兴解释中华族群心理学,阐述了风俗认知规律和特征,以及劳动人群对风俗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重点论述了《诗经》采葛歌谣中的部族基本原则和民歌多样统一形式法则在部族风俗制度,以及如何利用制度取向获得情感升华,基于周震豪《诗经》民歌人群叙述研究,探索赋比兴视觉元素进行视知觉的编码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予以探析,这是中国风俗心理的一个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蜃楼志》一书对广东民俗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广东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俗信仰是一种精神民俗,反映了民众对于神灵的崇拜。在《蜃楼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民俗信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关于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占卦看相的描写上。从叙事功能来看,《蜃楼志》中关于民俗信仰的描写,更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反映出了广东文化的特色。通过《蜃楼志》中的民俗信仰描写,广东地区重祭祀、崇鬼神的信仰文化被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俗的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通过对《诗经》的服饰民俗研究,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习俗,透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6.
清扬 《天府新论》2002,(6):96-96,F003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洁院士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说 :“我很高兴现在中国也有人从事母题问题研究 ,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的王立教授。”从学理上来说 ,母题研究主要属于民间故事研究领域 ,王立著《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出版 )将其与中古时期印度传来的佛经与小说联系起来 ,是有着学科开创意义的 ,这体现了作者将主题学研究视野推向外域 ,且与民俗人类学结合的学科建设努力。该书共分绪论、十二章和结语 ,近 40万字 ,真是洋洋大观。总的看来 ,我认为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色。首先是跨文化跨学科的眼光与小说母题史材…  相似文献   

7.
朋友给我推荐了几本散文,其中有一本1995版《大地上的事情》,很薄,装帧朴素,作者苇岸,我未听说过的一个名字,朋友说作者英年早逝。多年来我更多地阅读了语言华丽、文笔流畅、富于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字,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的文字,其中有许多赞美自然的诗与散文。这些过分艺术化的文字以暗含的趣味、机巧、玄妙、暗示引领我一次次入其彀中。然而对于自然,它们的作者只是寄情者、欣赏者、旁观者的角色。在这里我无意谈论使用文字的风格问题,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外的风格,那就是简约、节制。苇岸关注的是自然中具有原初意义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津关”之法可以追溯至汉初的《津关令》,与之年代相近的传世文献亦常见“津关”一词,然考诸先秦典籍及秦简法律文献却难觅“津”“关”连用之辞例。法律语言是立法者思想的体现,其在反映统治阶层观念认知、导引社会风气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社会现实。《津关令》的制定正是秦末汉初社会激变、“津”“关”功能发生转变的反映。先秦时期,“津”与“关”的性质及功能差异较大,前者主疏通,后者主控制,前者的功能在于利民,而后者的目的在于防民。此时的“关”作为一类基层管理机构已颇具规模,而“津”的自然属性较强,其作为管理机构的特征尚不明显。到了秦末,“津”的管理功能增强,其社会控制的作用逐渐显现,“津”“关”呈现合流的趋势。在汉初语境下,文学作品和法律文本已将“津”“关”并称,表明两类设施在功能上的整合。这种整合一方面源自于战国后期各国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与管理机构的官僚化,另一方面也与汉初郡国并行背景下隐藏的汉廷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醒世姻缘传》是17世纪中叶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该书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之际山东民俗文化的具体形态,特别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山东一带在诞生礼俗、婚姻礼俗等方面众多的谐音民俗事象。如以"笊篱"谐音"早离",寓意"早点离开"(死亡);以"羊"谐音"祥",寓意"吉祥"等等。这种谐音民俗以谐音象征的方式隐喻了人们的愿望和诉求,体现出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崇拜。  相似文献   

11.
《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作家洪迈穷尽毕生精力完成志怪大书<夷坚志>,虽然书中记载的多是一些怪怪奇奇的事,但客观上也保存了江西的许多民俗.对此加以仔细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心理和生活面貌,从而把握江西民俗的历史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2.
朝鲜古代名谣《箜篌引》存疑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箜篌引》作为古朝鲜名谣,即是中国古代汉魏乐府之乐曲名称之一,也是《公无渡河》的直接歌名;《箜篌引》来之于街陌,采取"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形式;此歌列入瑟调,一是根据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阴"、"阳"说,二是根据作品悲剧本质;《箜篌引》歌名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尽管复杂,还应主张继续称作《箜篌引》为妥。  相似文献   

13.
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社会风貌,各种女性群体的身影活跃其中。北宋时期的女性民俗主要表现在以成年、结婚、生育礼俗为代表的人生仪礼以及丰富多彩的女性节庆游艺等方面。妇女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独特女性民俗与当时开放、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大通县老爷山"朝山会"是集"朝山会"与"花儿会"为一身的独特民俗文化,有着严密的民间组织和完整的朝山仪式。在多民族的参与中,这一活动不仅反映了当地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多元信仰,而且促使这一区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对研究该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深远的民俗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伯侬 《中文信息》2013,(5):121-121
《旧约全书》有言:“穷乏人必不永久被忘,困苦人的指望,必不永远落空。”  相似文献   

16.
李小茜 《理论界》2014,(12):72-75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长廊中首屈一指的文学作品,梁斌突破主流政治态度以及个人主观倾向的困囿,恪守民间立场的精神站位,借助城市与乡土的二元空间展演了数量可观的女性民俗文化,如生产工艺、婚恋礼仪、衣食住行、生育民俗等。这些女性民俗在担任民俗文化记录与展示功能的同时,传递了梁斌对于广大农村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作家竭力追求的民族气魄。  相似文献   

17.
<北里志>是一部描写唐代乾符年间长安士子狭邪生活的实录式笔记小说,书中包含了很多晚唐长安民俗事项的记录,如科举宴会、席纠、国忌行香、保唐寺讲习、祓禊、踏青、斗鸡、斗草、打马球、挽歌等.对其进行研究,对我们了解和认识唐代民俗以及理解现在我们身边的民俗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人相伴相生,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有形无形中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深沉的影响.<江西民俗>体例统一,结构完整,内容厚重,装潢精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涵盖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诸多方面,把江西各地生动活泼的历史、地域民俗特色及其人文精神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中国民俗学界的一件盛事,是地域民俗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对民俗学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不仅成为现代文学"驱妖打鬼"的启蒙对象,而且它是一种潜在反映民众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民间信仰的"现代"文学参与,接续和深化了现代文学幽魅神秘的美学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尝试和探索了民间信仰民俗的、启蒙的、审美的多重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中的内蒙古西部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的许多方言口语,至今依然活在内蒙西部的方言中。现代内蒙西部的汉人,先辈大多为明朝中晚期及清代从晋陕北部迁移而来,语言亦从晋北、陕北方言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