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女性作家多丽斯·皮金顿的<漫漫回家路>将空间作为一种书写的文本进行编码,演绎出殖民者想像空间的意图以及他们通过空间异位进行殖民的欲望历史,体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一种辨证关系和文化互动.土著人所遭受的空间异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失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殖民者在殖民化过程中所宣扬的神话,从而折射出空间的政治意义和权力内涵.  相似文献   

2.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从地域性的边缘文化转变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后亚文化,混杂性、开放性、深度消解成为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关键词。在青年亚文化转变的过程中,话语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些转变体现在亚文化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上。以全球最为流行的青年亚文化嘻哈文化为例,其话语主题从嘻哈群体关注的种族问题转移到对全球化议题和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而嘻哈文化的传统话语策略如反语言受到有意的弱化,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亚文化话语的转变体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传播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是加强亚文化族群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青年亚文化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是后移民时期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问题.从生态移民的地理空间看,需要移民的生态脆弱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生态移民社区面临着生态经济与文化生态重建的双重任务.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重建提供借鉴,通过仪式的功能发挥,建构巴巴所说的“杂糅空间”,重建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同时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这个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1.文本互动,即将外来的思想文化置于本民族的文化语境或话语方式中;2.思想交锋,表现在通过多种涌入中国的学术思潮、学术派别之间的对话或论战,最终确认一种对民族问题最富有解释力,最能有效地动员社会,最有希望引导民族摆脱发展困境的思想理论的优势地位;3.视界融合,它导致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文本或理论的再解读与再理解;4.综合创新,即优秀的理论家或理论家群体运用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进行的理论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后现代文化的话语场,在与各种当代理论的相互碰撞之中逐渐形成文化诗学的学术品格.在泛文化形态的历史批评中,它提倡文学研究从历史文本转向文化形式而建构跨越学科界限的诗学概念;在历史性的文化批评中,它主张在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实现跨越话语界限的批评理念.从文学研究的越界批评到文化理论的话语振摆,文化诗学以文化文本的概念重新引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思路,在泛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理论话语的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7.
恶搞,作为一种另类的话语实践,在创设的虚拟话语世界中通过话语混杂张扬了一种狂欢式的另类理性.在技术时代的娱乐性基础上,恶槁文化还彰显着草根性、宣泄性、解构性、对话性、二元性等多重话语质性;同时,恶搞话语在认真的荒诞中所隐蕴的喜剧思维和批判精神敷陈了其去伪存真后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存在主义价值,但恶搞话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元因素的影响也深深打上了流行文化和机会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虽体现了文化主体性重建的自觉,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中国现实话语复杂性和混杂性的体认,也因此使阐释本身常处于争议之中.在一种杂糅的文化背景下,要解决多重话语背景之间的阐释的合法性问题,就要既看到其面向未来阐释的无限开放性,又要看到其在多重话语阐释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话语主体性的重建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来讲都是一种责任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在后殖民研究领域,霍米·巴巴以其对殖民关系所进行的复杂微妙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毁誉参半的影响。巴巴的精神分析是以殖民话语为媒介的,这与他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巴巴未能明确区分殖民话语与精神分析,致使他的精神分析呈现出与殖民话语分析纠缠不清的特点,这使得他的精神分析的效果遭到质疑。巴巴的精神分析实际是为他的后现代文化方案做铺垫。  相似文献   

10.
姜飞 《河北学刊》2004,24(5):18-23
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一系列有关“进步”的神话 ,在其旁边 ,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的意识“陷阱”。如果说前者是殖民者用强大的殖民话语霸权所罗织的网 ,后者则是殖民者为殖民地所预设的透过网格获得“阳光”的管道———在获得解放的希望中跌入殖民者的彀中。故而 ,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写到 ,独立是殖民者赠送给殖民地人民的“有毒的礼物”。因此 ,对诸如二元对立陷阱、修辞陷阱以及普遍性陷阱的批判 ,实际开启的是对殖民话语之网的解构以及反话语的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巴特勒围绕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性别理论,其性别理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女性和性别研究,而且正在影响整个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操演",通过对性别身份进行操演,巴特勒解构了传统的性别理论,建构了福柯式权力谱系学的性别理论,表现出了对话语能动性的高度关注.与马克思由主体能动性走向实践理论不同,在这一系列的批判和解构过程中,巴特勒始终考察的是一个在话语中生成的、不确定的性别.而这个性别所呈现出来的脆弱特质恰好迫使其构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命政治学,在对生命政治学的进一步反思过程中,转向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13.
[摘 要]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对国内外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目的是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社会文化理论中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等核心理论在二语课堂中应用的论述,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理论研究最终在二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反馈实证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信息安全视域下的新媒体话语研究需厘清处在自由与控制两极之间的理论视角;了解深嵌在web2.0中的话语元素包括结构、意义、互动管理、社会现象四个层级,它们构成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话语世界;作为一种话语战争,需理解它复杂的双重性,重视新媒体语境所带来的政治文化修辞学的变迁,了解虚拟空间联系着现实的母体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阐释理论和创造理论来表达对现实认知的过程中,霍米表现出了"对细节的偏爱"以及对"间隙的力量"的认同。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意义的概念,比如居间、混杂性、模棱两可、少数族群、文化翻译、"特立尼达式的世界主义"等,揭示出全球化语境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概念不能被简单套用来归纳解释中国的经验与现实问题,中国学者要从本土的实情和特色出发,从自己的经验中产生出真正有现实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兰州学刊》2013,(2):27-31
新纪录运动以纪实精神作为本体性追求,然而本真性并非静态孤立的客观实存,而是经由主体间相互对话与共同协商而生发的动态意义.其在原型层面契合当下大众在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的窥探欲望,在现实层面呈现了民间草根话语、主流观念话语、知识者启蒙话语、跨国资本话语的多重对话结构,而在审美层面则表现为主体良心的深层敬畏、对生命平等的真切尊重、对异化状态的超越反思.纪录片的真正灵魂与存在之道,在于其穿透社会寓言与时代素描的文本意义网络,允诺每个主体都有进入光亮的诗性可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所呈现的鱼目混杂、乏善可陈的话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灵精神上的多元并存和良莠不齐.但目前网络管理现状大体停留于"冷漠放任"或"封堵拦截"两种状态,学术界和管理层尚缺乏科学而明确的网络言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科学的网络管理理念应当是网络言论管理者和网民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和交流,而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人文性和新理性是两者展开积极"对话"时应当具备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谢梅 《天府新论》2009,(6):108-112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社会话语,是新闻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事件以及这些要素共同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对话所形成的意义建构物。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态,是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不断地相互冲突,经过积淀以后形成的人类思想的“陈述整体”。在现代社会里,中心话语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具有高度的融合力,强大的传播力,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而“平民话语”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既是主流文化的营养源泉,又是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如何正确处理好“平民话语”与“中心话语”的关系.是建构当代社会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殖民文化是一个政治性、范畴性、民族性很强的概念,是人类文明进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发生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东西方话语体系和话题体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一种文化运动.因此,在世界文明日益呈现多样性、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开放和吸收的现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对殖民文化问题如何认识,如何界定,如何采取科学的战略和恰当的对策,便成为思想文化战线一项重大的、特殊的、长时期的理论课题和复杂任务.特别是在坚持文化的开放意识和民族精神相一致的问题上,要有精心的思考和精当的战略,不可出现大的偏向.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