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生态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长期生产生活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使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生态文化思想,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这不仅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补充道德资源、提供文化依据,同时也能够为促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吐鲁番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具有特殊性、典型性,是当地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其“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本文以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田野调研为依据,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区域性人居建筑环境体系,溯源吐鲁番传统聚落人居空间模式的成因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以“朦胧”为特点的诗歌创作现象。它成了新疆新时期各民族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在新疆,朦胧诗的产生有其社会、形成、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伊斯兰文化对维吾尔族社会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同时,作者就如何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的积极因素,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展新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晚商早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次影响较大的社会变迁,其陶器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统之中.上述现象说明商人在大辛庄建立聚落,实现商人和夷人等不同文化系统共存,意在实现夷商融合的过程,并将夷人纳入到商人核心社会的政治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世俗教育的兴起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新疆与内地、中亚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结果.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处于急遽变革和转型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新疆维吾尔族世俗教育由传统的旧式经文教育向新式现代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东方音乐巨大财富”的新疆维吾尔族古黄音乐大曲木卡姆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百科全书,兼容着极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的支流,如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军事学、艺术学和民俗学等,博大精深的木卡姆文化的形成,标志着维吾尔族文学艺术已经进入崭新的高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族经济文化类型在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牧民族回鹘中的一部分于9世纪由蒙古高原迁居新疆,在继承原有农业民族经济模式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环境形成了半农半牧、以农为主的混合农耕文化。其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表现为社会阶层自下而上的适应。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变,产生了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变化,这影响了维吾尔族发展的轨迹,成为现代维吾尔族经济的重要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在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前,新疆有一个较长的拜火教盛行时期,充分证明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维吾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有过比较长的信仰拜火教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拜火教作为一种习俗依然保留下来,并成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部分内容后来还被伊斯兰教吸收,成为宗教仪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回鹘是我国现今新疆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回鹘早期信仰萨满教.8世纪中期,摩尼教传入回鹘并被汗王定为"国教".840年,汗国灭亡,部族西迁, 回鹘改信佛教及其他宗教.本文对唐代回鹘宗教信仰的历史变化过程作了简述,使人们对今天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割礼仪式及其变迁——从乡村到都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疆维吾尔族传统的割礼仪式及其在都市中的变迁进行了描述,着重探讨了在当代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语境中这一传统人生礼仪发生的变化,并对导致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对新疆南疆农村地区进行两次社会调查(2001年和2003年)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从家庭规模与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等三个方面对至今较少有人问津的现代农村维吾尔族家庭社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新疆迁居中亚之维吾尔人与本民族主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维吾尔族的祖国,新疆是维吾尔族的故乡,这不仅是维吾尔族的自我认同,而且是国际学术界的定论。现今散居中亚各国的维吾尔人主要是19世纪80年代被沙俄迫迁中亚的我国新疆伊犁塔兰奇人的后裔。一个多世纪以来,迁居中亚的维吾尔人历尽沧桑。虽然他们已整合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在生活方式、道德习尚、历史传统方面依旧与居住在我国的本民族的主体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努力地培植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向周围民族辐射。《辞海》说,根乃维管植物由胚报发育而来的体轴的地下部分。根的主要功能为固着…  相似文献   

15.
晁正蓉 《新疆社会科学》2016,(4):137-142,148
文章通过对21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全面梳理,结合新世纪文化语境,归纳了新疆维吾尔族题材影视作品叙事模式及其对国家意识和族群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居住地——新疆,面积占我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又位处中亚腹地,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地吸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木卡姆艺术,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选址与边界、组团布局与街巷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三洲古村的聚落形态特征,并试图找出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文化方面的内在原因,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三洲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7月6日至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考古队,对新疆双河市泉水沟、博乐都木都厄布得格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附近地区的铜矿和其他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见封二图1)。在泉水沟遗址发现具有特色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在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发现早期铁器时代的三角形石围聚落(石城)、蒙元时期的方形聚落等,对于研究欧亚草原地带距今约3500年以来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经济形态、技术系统、社会状况和人地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其中一部分跨国而居的局面,他们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文章探讨了维吾尔族跨国而居的原因及新疆维吾尔族和中亚维吾尔族之间文化交流之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定量推算与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农村聚落功能体系的分析,将聚落功能分为必要功能和非必要功能,进而通过功能的"经济门槛"分析,探讨了聚落适宜规模的确定方法.以安塞县南沟流域为例,论证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才能健全聚落功能.并认为城乡聚落功能的完备程度是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聚落功能的完善与聚落适宜规模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