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军空降部队解放了日伪统治东北的政治中心——长春。 日伪法西斯统治的时代是结束了,但长春人民历经苦难和煎熬,翘首盼望的和平并没有到来。随着东北大地的光复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蒋介石背信弃义,又发动了新的一轮内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略者在其14年的殖民统治中,虽然完成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再疆域化,但文化的再疆域化并非那么容易。由于日本族群地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单一身份的认同观念,使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侵略他族时,也企图用其暴力文化观念和单一身份认同,以及制定一系列的强权文化机制改变其统治下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系统,这就必然会在殖民/被殖民、统治/被统治之间产生极大的偏差与对抗。在侵略者对东北沦陷区文化再疆域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传统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为东北沦陷区的广大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强权文化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使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5.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扶植的伪满政权,大肆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文化殖民,利用政权的力量充分美化和掩盖殖民事实,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妄想使东北人民成为拥护伪满政权的顺民.日伪政府所进行的文化殖民行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宣传、文艺.在教育方面大肆灌输军国和民族分裂思想,改变东北学制,普及日语;在宣传方面充分管控新闻舆论、出版机构、广播内容;在文艺方面改造中国传统戏剧,以殖民电影美化黑暗统治,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无论是教育、宣传、文艺哪一种文化殖民手段,其目的都在于扭曲历史,美化侵略,奴化东北人民,对东北人民进行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使其成为彻底的"良民".  相似文献   

6.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国籍法》的难产与在满朝鲜人的国籍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93 2年 3月 1日伪满洲国成立以后 ,日伪为了使之初具国家之形 ,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然始终未能制定《国籍法》。因为 ,《国籍法》比起其它法不那么简单。其中最使日帝感到为难和无法解决的是 ,居住在东北的日本人和朝鲜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处理。日帝担心 ,若不恰如其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人们印象当中的伪满洲国不过是日本的傀儡政权。结果 ,直至 1 945年伪满洲国还未颁布《国籍法》 ;同时 ,东北朝鲜人国籍问题 ,亦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8.
王广军 《理论界》2009,(2):124-12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税收始终是伪满洲国财政的核心收入.日本操纵伪满洲国对税制立法,根据侵略需要不断变更税种、税率,制定一系列抗税惩处条例,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以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东亚劝业会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殖民侵略机构,在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前,日本对东北掠夺的推手是满铁和东洋拓殖会社,掠夺土地数量已达10余万町步。"东亚劝业会社"成立后,日本把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业务统合起来,并以"国策会社"名义试图破局"土地商租权"问题。伪满洲国时期,该会社先是积极配合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在东北设立朝鲜人"安全农村"。后又追随关东军,在东北地区掠夺95.32万町步土地,作为日本武装移民的预留地。伪满中期"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其朝鲜人土地业务移交"满鲜拓殖会社",日本移民土地则转归"满洲拓殖会社"。  相似文献   

10.
伪满时期 (1 93 2 - 1 945 )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东北实行全面统治 ,而且对其占领下的中国东北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殖民掠夺政策 ,致使东北的能源资源遭受到严重的洗劫和摧残。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民法典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洲国民法典>是伪满洲国成立后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协助下制定并颁布的民法典,它由日本著名民法学家我妻荣、穗积重远等审定,出台后曾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法典之一.这部法典确认了资本主义近代民法三原则,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并将之贯彻于分则各编,吸收了明治民法颁布实施以来日本民法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编纂过程细致有序,既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殖民满洲的企图,也隐含了一批日本法学者制定一部先进民法典孜孜以求的精神.该法典不应成为我国近代法律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2.
关靖华  孙瑜 《北方论丛》2023,(1):133-142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伪开始对东北的各项产业进行统治。电业作为给民用生活及工业生产提供重要能源的产业,成为日伪率先谋求控制的事业之一。此时合并东北各电力事业成立合营会社成为日方的主要目标。但由于日本内部对利益的争夺,合并电力事业的工作被一再推迟,最终在日本关东军与“满铁”、日本拓务省针对未来合营会社的管辖权、资本构成、经营范围和企业属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复商讨之后,各利益集团达成妥协,成立“满电”的方案被最终确定,“满电”成为合并后电力事业的主体,是统制伪满洲国电力事业的核心机构。  相似文献   

13.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所谓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前的东北殖民地经济。“九一八”的东北是个半殖民地,各国都拥有一定经济势力,其中以日本势力为最大。日本在“九一八”前,约占外人在东北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一九三一年三月,日本在东北(所谓“满蒙”之地)投资达十四亿日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日本在东北不仅在若干工矿部门中居优势地位,而且包办了一些工业部门。例如东北铁路多由日本垄断和控制:大连至长春、周水子至旅顺、大石桥至营口、浑河至榆树台、苏家屯至抚顺、瓢儿屯至千金寨,苏家屯至安东(丹东)大房身至柳树屯的铁路各线由“满铁”垄断;金州经貔子窝至城子疃的铁路由日本的所谓金福铁路公司垄断;吉林至长春、四平至郑家屯、洮南,洮南至昂昂溪、吉林至敦化的铁路各线则受“满铁”控制。“满铁”  相似文献   

15.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似文献   

16.
胡移山  姚志敏 《理论界》2005,(11):158-159
本文回顾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的历史,探讨了东北人民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特点,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殖民奴化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东北沦陷区中文报纸存在一个特别现象:文化身份与政治身份分裂,副刊叛离了正刊。当报纸正刊是日伪舆论宣传工具时,副刊却发表大量抵抗文学作品,成为东北人民精神抵抗的阵地。文章以伪满洲国国务院政府机关报《大同报》为例细述这一现象,同时发现《大同报》现象并非个案,副刊叛离在东北沦陷区中文报纸中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这是东北人民坚强抵抗的结果和日本侵略者统治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开始对三肇地区人民实行了血腥的法西斯统治,给大庆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强抓奴役劳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侵略中国东北的目的,在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奴役我国人民的罪恶“法令”,1937年12月14日,伪满当局制定了《满洲劳工协会法》;1938年1月,在各县旗设立了满洲劳工协会。凡年龄在14-50岁的男性公民,皆属劳工对象,每年春季伪满县公署行政科把伪中央和伪省政府下派的劳工数额直接下派到各村公所,各街、村设立劳工股或动员股,专门负责劳  相似文献   

20.
“北乡”是由解放前在东北的韩国人知识分子提出的乌托邦幻想,其基础是努力在东北寻求生路的生存意志。“北乡”意识产生于以日本的殖民统治为中心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力量关系之中,于是韩国人的生存意志在日本的殖民语境中变形为一种乌托邦异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