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现代性建构的理论逻辑与现代化展开的历史逻辑相伴相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和现代化建设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即现代化要实现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整体变迁,又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要求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推动世界反贫困事业、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实践等方面,具有广泛、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是在西方现代性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开始自己的现代性追求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遭遇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超越西方现代性、吸取传统社会主义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现代性理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渐彰显出中国现代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依靠资本逻辑的强大驱动力开辟了现代化的西方道路,创造了现代性文明的西方形态,铸就了现代性的西方传统,为世界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样板。西方现代性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历史的进步,同是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样本,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国运、文脉,注定只能走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性文明。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既充分享受了现代性的成果,同时又避免了西方现代性之殇。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全面超越西方现代性文明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复杂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不仅深化了与共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成功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理论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对西方经济理论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超越、对西方生态理论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超越、对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以霸权统治为目标的超越,重构了西方现代化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帝国无序布展的世界体系。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要实现“一带一路”引领世界包容性现代化进程,就要建立互利共赢发展共同体、绿色生态共同体、求同存异共商共建共同体,以推动全球治理模式和全球文明范式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5.
资本逻辑及其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世界历史进程内蕴世界市场的生成,世界市场的发展构成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两者内在的时空辩证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时空维度中的总体存在状态,本质上指向资本逻辑的时空双重维度。资本通过世界市场使得其抽象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在凸显资本主体性的同时消解和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导致“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异己性力量的生成。西方学者对资本逻辑的诊断呈现为回到“前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以及自反“现代性”等多样化的“现代性批判”思潮,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危机。马克思在“解蔽”和“澄明”的双重进路中利用资本自身的内在否定性提出了辩证扬弃资本逻辑的科学解放方案。  相似文献   

6.
[摘要]后现代主义和二次现代性是西方对现代性批判的两个维度,其实质都是重构、重写现代性。这双重维度启示我们,现代性并没有终结,而是不断超越的,必须坚定中国建构后发现代性的决心;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代价;必须既借鉴西方,又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后发现代性的任务决不是重复启蒙运动兴起时的现代性,也不是照搬工业社会的现代性,而是建构后现代性观照下的新现代性。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西方现代性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重新追问的结果,它既是对我们以前的现代性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西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和二次现代性的反思和超越,是一种独特的新现代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演进过程中经历形成、拓展和重建的发展逻辑,并展现出技术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企业逻辑等特点。当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面对后现代性挑战时,不应被抛弃,而应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对现代性进行重塑。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一方面,中国当前公共行政面临着现代性不足的困境,应采取由浅入深、渐进推动的策略来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另一方面,为了规避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现代性过度的危机,我们要利用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批判性地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重塑现代性,从而为未来行政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带有西方文化的逻辑主义文化人格特征,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中国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道德主义文化人格,体现在<九章算术>体系的科技传统之中.中国特色的,以实现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人格,和克服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为目标的崭新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是西方走进现代文明的第一种制度形态,这一现代性转变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总体性危机。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产生开启了资本权力主导的资产阶级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与国家机器无不遵循并服务于资本逻辑法则,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主体需求使人成为异化的存在,并通过资本全球化践行国强可霸、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批判性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模式,形成一条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民族风格的现代性人类文明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实践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现代性带来的危机困扰着我们.西方现代进程在不断深化,而中国的现代性之路才伊始.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以及西方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将对中国现代性的继续深入有着重要影响.在这方面,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现代性,在正确的批判中,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2.
吉登斯社会学与中国道路之间无意中有了一种暗合。这种不期而遇的暗合背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隐的意欲超越左和右这两个极端的行动逻辑。此种不执一端的行动逻辑确保了中国社会对于外部世界所保持的长时段意义上持续的开放性。而中国自身空间上对于西方世界宇宙观意义的美好想象又使得费孝通所提出的"美人之美"的观念得以可能在未来世界性的文明冲突中发挥一种积极的作用,并以此而超越西方自身现代性成长中所必然出现且难于摆脱的诸多文化偏见与失衡。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的资本逻辑:一元模式与多样模式的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性的模式有一元与多样之分,一元模式论强调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多样模式论则试图寻求西方之外的道路.由于现代性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资本的逻辑力量,而不是关于人的文化观念,因此,当下的现代性模式本质上是一元的.资本逻辑越是有效,世界的前景则更具危险性.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性问题,必须对资本逻辑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传统儒学思想中内在超越的积极内涵能够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应当通过继承和创新,重建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研究和反思现代新儒家转化"内圣外王"的思想过程,认为儒学思想在现代转化中的缺陷是对现代性的揭示不完整,将现代性不完整地认定为民主科学,并且也没有意识到西方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特殊性,进而认为儒学思想重返现代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解决西方式现代化消解一切内在超越而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演进具有历时性、共时性与超越性三重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共时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由于其后发性和赶超性要在同一时间里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逐步完成的发展任务;其超越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资本本位、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创造性超越。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往往被西方学者看作以文艺复兴为始端、起源于欧洲的西方历史叙事,但从现代性批判相关著述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条从批判的现代性、反思的现代性走向新现代性的思想演进逻辑。中国式现代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效应,以实存形式宣告了在地域上异于欧洲的现代性存在,中国式现代性不仅体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与宗教意识的复调式兴起,还体现为中国学者对中国大地上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自觉,更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理性反思基础上提出的崭新现代性筹划。中国式现代性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在三个重要维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积极的理性担保:辩证守护启蒙价值观,把人的解放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坚守资本奴役逻辑批判的主体向度,把正确引导资本发展作为重要手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性筹划,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作为前提引领建构现实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有其严密的生成逻辑理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发展是其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超越升华是其文化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承接开拓是其历史逻辑;习近平个人成长发展历程中对生态文明的不懈探索是其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其社会逻辑。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的逻辑理路将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价值意蕴,也为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治理和破解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含了民族复兴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其历史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重意义叙事中得到全面阐释。从中华民族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落后的传统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持存、再度青春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从世界社会主义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振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探索到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从人类社会意义叙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解构了西方现代化霸权,开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新现代性类型,其效应不仅表现为推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更表现为积极解答“世界之问”,承担着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