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他认为人性具有两极:一极指向原始性的回归,一极指向创造性的发展。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形象地将人分为四类:在原始回归之路上疯狂、在双重人格中异化、在创造性发展中涅 、在神性关照下超越。在他看来,疯狂与异化的根源在于信仰的虚无与上帝的缺席导致了恶的本能的回归与膨胀。他认为人性的超越必须建立在神性关照的基础上,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 。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4.
斐洛在西方文论由人性到神性的转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人物,他将西方文论由人性向神性推进了一大步。斐洛以上帝为首,构建了其神性思想体系:上帝(God)的神性、逻各斯(Logos)的神性、神圣数字的神性。斐洛的神性思想直接影响了其文艺鉴赏的神性论、文艺功用的神性论。斐洛文艺鉴赏的神性论体现为:由眼前可见之景物遥想、推知上帝,进而赞叹上帝的伟大及其高超艺术。斐洛文艺功用的神性论主要体现为:文艺应感激、讴歌、赞美上帝的伟大、不朽和完美,绝对不可歪曲、亵渎神明。  相似文献   

5.
北村自1992年皈依基督教后,他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努力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寻与追问,突出对处于精神绝境中人的拯救。他说;“对苦难的揭示是我的小说承担的责任。”他努力描写堕落世界中的苦痛的人生和内心。他执意让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走投无路中皈依基督获得拯救。他的作品努力剖露离开神性后人性的缺陷,塑造一些充满神性的形象。北村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别氏的观点同基督教传统既相协调也不乏紧张.他认为,自由、虚无等构成了前存在的深渊,上帝乃从中永恒地诞生的,人由上帝从虚无即自由中创造,但上帝不能控制人身上的自由.人凭其自由放弃了自由,此即堕落.上帝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是继创世后的第二次行为,对人发出了救赎的召唤.上帝具有永恒的人性,此即其第二个位格圣子的本质,表现为神人耶稣基督,其彻底实现需要有人的创造性参与.上帝对人的召唤即对人的人性即神人性的召唤,只要人以精神为原则进行自由的创造,便能使自己在上帝身上诞生,并使上帝在自己身上诞生,此为上帝救赎行为的继续,亦其第三次行为.  相似文献   

8.
红柯小说以新疆草原大漠为背景,极力彰显人的神性,使读者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神性存在和人性本真的意境与快意。在普遍的欲望化书写中,红柯小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学书写的神圣功能,他超越了文学的世俗教化和娱乐功能,进入了文学叙述的神圣化自我救赎和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9.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上帝的形象远非禁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霍桑所著《红字》中A字的象征意义的变化揭示出上帝的形象由神性向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为了找到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原因,试图从构建完满丰富的感性人性入手,以培养出不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操控的自由主体为目标,走上了一条审美政治解放之路,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来的乌托邦式的未来观为他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重新解释了《手稿》,重新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于审美人性的复归之上。他揭示了人性中包含异化和超越两种向度的可能性,而这两者之间必须通过人的此在本身的存在——“劳动”作为中介进行联系。马尔库塞将人性中的情感解放的哲学起点定位在劳动的哲学概念上,在人性的内部寻求异化劳动的根源,从而放弃了对私有制结构的深入研究。他把人性定位在劳动中自由、自觉的人类审美精神本能,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实践底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启了马尔库塞以后的“人性—美感—爱欲—游戏—新感性—新左派—审美之维”的政治美学研究路向,其美感政治学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境遇中人的生命与资本流通之间的张力问题研究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描绘了特殊历史境遇下一个畸形家庭的悲欢离合,多鹤、小环和张俭这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在矛盾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达到了平衡.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真情与善良,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界限,彰显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西方人开始凌架于自然之上,他们再也不需要崇拜上帝来在达对自然的敬畏。费尔巴哈的哲学彻底推倒了人们赖以生在的精神偶像,但人的理性又很快异化出一种社会力量,即占有物质的疯狂欲望。费尔巴哈在否定了传统神学后提出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宗教─—“爱的宗教”。他肯定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人类完全有向善的可能。在他的努力下,宗教被进一步世俗化,扩大成一种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标准,由此,人文科学被引入宗教领域,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倡导人道主义精神与费尔巴哈的哲学遥相呼应。对照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等人对宗教的看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人为何把托氏的忏悔录看成是存在主义最伟大的文献。现代许多思想家预言,宗教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将继续存在下去,今后文学中的宗教精神将不是减弱而是加深。  相似文献   

14.
利奥·拜克反对传统的上帝观念,致力解构那种从存在、在场来理解上帝的神学。他强调上帝的伦理向度,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认知上帝,而是构建人与上帝之间真诚而永恒的关系。"爱上帝就是爱人"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神人关系。利奥·拜克成功地将犹太教神学限制在伦理领域,在他的自由神学中,存在论让位于关系论,本体论让位于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相似文献   

16.
在刘亮程的系统创作中,存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创作特征,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发掘神性,则是刘亮程创作的主要特色。对神性的发现基于作家的日常生活经验与更具神话倾向的思维特征,而神性发掘则借助作家的创作实践,于文本中再创造一个审美化的现实世界。通过探讨日常之梦发掘时间的意义,通过对驴、坎土曼等俗世事物的表现展示由之延伸的神圣空间,乃至通过人对宗教的情感认知与实践活动来深刻描摹人性,日常生活中的神性面目得到全面地展示。刘亮程神性探寻书写的最终目的,是召唤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态度,从而与现实生活中的驳杂、无聊隔离开来,最终实现一种更具艺术特性的、诗化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人性论是一种善恶二重的人性论。它以上帝造人、灵魂不死、灵肉对立为其理论前提,在认定人的现实本性为恶的同时,也肯定人的先天本质是善的,并把人性的善恶二重归因于人所具有的神性和人的肉体情欲。对现实人性的批判、对人的先天本质的肯定、认为人性善恶二重,构成了基督教人性论的基本特征。尽管基督教人性论有一定局限性,但它对于现代生活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伦理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人性和自由的压抑、对名利的追求、对上帝的怀疑等.丁尼生对诗人所应承载的道德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从个人的意志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的层面对当时的自由观、生态观、爱情观和宗教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构想,倡导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自然伦理、平等互信的爱情关系、以及超越教义的宗教信仰等伦理思想,从而有利于缓解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混乱和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9.
福柯否认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人性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历史性建构起来的观念。就精神气质来说,福柯的反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传统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他对现代人的形象进行了独特的描述,认为现代人是权力对现代个体全面奴役的产物,进而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泯灭差异性、用普遍性凌驾一切的本质。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通过三种客体化的方式将人改造成符合主体标准的现代人。针对现代人的历史境遇,他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作为人的解放的方案,但是两个方案存在着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一在西方的文化精神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形而上的冲动,即企图超越生命的暂时性而达于不朽,超越生命的动物性而达于神性。这一点构成了西方文化传统特有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精神是以它的至善至爱至美的神圣价值存在上帝作为自己的根基的。在西方,宗教神学存在的依据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