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地方高校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对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新文科建设和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基于OBE理论与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以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当前虽然已形成了高等学校教育水平评估关于师资队伍的指标体系,但并未能完全符合新时期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尤其对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要求,缺乏符合当代人才培养多元化需要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性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阶段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和研究新时期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构建更加适应当代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改革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进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优势学科群的概念;阐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优势学科群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优势学科群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分类指导,二是加快重点学科建设步伐,三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基础,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引入。  相似文献   

5.
准确定位,是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地方农业高校应准确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农村人才培养的大熔炉和集散地、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辐射源、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并始终坚持地方特点、农科本色、服务宗旨,大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的特点,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的开放性策略、特色定位策略、服务地方策略、注重效益策略、产业融合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创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研究当前地方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了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从培养模式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对地方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需要大批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能否为地方建设持续提供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人才成为法治市场的"热销品",对法律人才的要求与质量更是成为关注的热点.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引起各地高校的关注,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实践型的卓越法律人才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从现实角度和改革意义来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将有助于我国地方法律人才培养的改善与发展,从当前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实现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不致误入理论歧途,有必要对当前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蕴含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面向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促进学校自身持续发展的四重价值逻辑。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国家创新战略牵引的顶级动力、招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初动力、地方企业发展促发的次生动力以及教师素质提升供给的核心动力催生而成的四层动力机制,影响和推动着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积极探索一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新路径,以助力民办本科高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方法:河北工程大学立足邯郸市地区发展特点,培养适应实际需求,为政府决策,为企业创新,为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价值所在。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区发展特点培养人才,才能建立其独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的市场竞争力。结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发展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值得进行推广的。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共生发展,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思想基础出发,分析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必要性,并在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办学目标、打造知名品牌、构筑创新平台、完善协作机制等具体实施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文章以地方"211工程"高校太原理工大学为例,在对其学科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基础上,提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西部地方工科院校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应对策,即要做到科学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创新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多元化经济不断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方高校如何借助国家近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利好,顺应改革方向,围绕区域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学科,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结合国家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新趋势,深入分析了当代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和区域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进行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结合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我校产学研合作实践,讨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建设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多层次、多渠道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途径。为地方高校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高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骨干力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 ,这支队伍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 ,客观地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以利于全面加强和改进这支队伍的建设 ,更好的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核心的命题之一是如何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面对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作为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必须立足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高校办学实际,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优化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关键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高校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主要特点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和BIM技术发展,对国内外BIM技术和BIM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BIM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对高校土建类多学科协同BIM人才培养与实践进行探讨,通过分析BIM教学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应用环境、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BIM人才培养方向,完善BIM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产学研一体化BIM平台,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师资力量,增加专业资源投入,优化BIM应用环境,建立人才培养综合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深化校企合作等建议,为新形势下高校培养新型BIM应用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