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熬茶布施政策是国民政府"从宗教上推动政治"策略的重要体现。依此政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地区的著名寺院进行熬茶布施,希望以此在西藏构建起支持中央的基本力量,从而达到改善和恢复中央与西藏政治关系的目标。实践表明,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汉藏隔阂,融洽了汉藏感情,密切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促进关系。选取"金融相关率"和西藏GDP分别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西藏金融业发展对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比较显著,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西藏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资金筹集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刺激社会对金融的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和平解放西藏与"一国两制"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指示 ,邓小平拟定了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解放西藏公约十章”。中央政府以此为蓝本同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总的原则是 :西藏和平解放 ,中央统一管理国防与外交 ;西藏地方的政治制度不变。这一政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但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于 195 9年发动叛乱 ,“一国两制”政策被迫中止实施。  相似文献   

4.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历史作用在于为经过四百年战争混乱、分裂割据的西藏重新统一于元朝中央统治之下奠定了基础。元朝在西藏归顺后即设官建制、清查户口、额定赋役、缴纳贡赋 ,确立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 ,给西藏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央针对房地产市场连续实行严厉调控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得以遏制.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却频频以“试探性救市”措施寻求政策“微调”空间,凸显地方政府根源于“土地财政”的窘境.实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之转型,必须优化和增加制度供给,建立财政风险分散机制,打破对非规范、非正式财政路径的严重依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支持西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我国西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他在成功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入蓬勃发展轨道的同时,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一起,领导西藏经济建设走上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由于西藏平叛后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印度对西藏地区的全面禁运,中国判定印度这些商代处的作用不仅在于控制西藏地区的经济和边贸,而且还是印度的情报据点。西藏工委在中央的指示下,采取措施迫使印度完全撤销其驻藏商代处。印度商代处的撤销,标志着中印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通过迫使印度撤销其商代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地区的政治及经济影响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加快推进西藏地区的经济转型,以改变其依赖进口和边境贸易的模式,从而使西藏逐步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西藏工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财税体制,也是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分税制,对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中央适度集中财力,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推动财政转变职能,激励地方财政自求平衡,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远看,对于调节地区之间的财政利益,支持不发达地区和农业地区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中央和地方政府组成慰问团到瑶族地区宣传慰问;组织瑶族代表到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参观学习;帮助瑶族恢复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瑶族当家作主;采取特殊政策来培养和使用瑶族人才;对于违反民族政策的错误做法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等措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瑶族地区改善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纵向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体制改革所引起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动情况;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失衡在财政体制上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分税制重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本文认为,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实行分税制和分权制,必然要求以财政及其它经济手段作为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对西藏采取持续援助的政策,并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央关心、全国援助的全国援藏机制.中央政府的目标在全国援藏决策过程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全国援藏的政治目标是为了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经济目标是为了缩小差距,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央4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全国援藏政策形成并演化完善的标志.坚持推进"全国援藏"是治藏的基本国策,加大全国援藏的力度和深度,提高援藏效率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藏由于地方财政收不抵支 ,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补贴平衡地方财政收支 ,维持地方经济的运行发展。今后中央应继续加大对西藏的财政支持力度 ,投资改善西藏的“硬”、“软”环境 ,为谋求西藏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藏藏族(90.48%)和汉族(8.17%)人口占西藏总人口的98.65%,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西藏社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西藏社会稳定而言,更是决定性因素。准确评估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民族之间互相理解和沟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也有参考价值。文章依据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西藏地区影响藏汉民族关系的因素,认为社会交往是反映西藏藏汉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清政府驻藏大臣联豫在英国对中国西藏虎视眈眈、中央政府推行治藏“新政”、西藏地方政局复杂化的背景下,在西藏拉萨创办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的汉、藏双文《西藏白话报》深受西藏地区各族同胞的欢迎。《西藏白话报》在倡导“反帝爱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倡导“通用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倡导“发展西藏”,加强西藏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倡导“开通民智”, 形成西藏社会新风气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清代统治青藏高原后,采取了政教合一制度。通过此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清代对青藏高原的管辖。但清代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和青海的实行又略有不同,文章主要探讨了清代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情况、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41年2月,达扎出任西藏地方摄政后,在西藏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处于发展但尚未完全改善、西方势力在西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了与前任摄政热振活佛截然不同的施政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他脱离西藏客观实际和社会基础上的政治尝试,阐释西藏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西藏地区藏族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的史料与从横断山脉一带收集到的田野资料,西藏史前的丧葬风俗及其信仰得以"再论"。"天赤七王的陵墓建在天上"之传说实际上隐喻的是西藏史前贵族阶层实行的一种"肢解尸体,并且不起坟丘的二次乱骨葬"。这种葬式体现了西藏史前母系社会的人们集天神崇拜与祖先(母系)崇拜为一体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西藏与四省藏区之间的发展显得不够协调。自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统筹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文章从发展政策的角度研究西藏与四省藏区间的平衡发展,通过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比较,提出了西藏与四省藏区协调发展政策普惠的三维模型,即通过政府政策与藏区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的联动、藏区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互动,三个维度的协调来实现西藏与四省藏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