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解丽霞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26-28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3.
肖承罡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52-54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维的,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影响着其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不管你承认与否,愿不愿意,全球化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就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论,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4.
张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
儒学在长期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今天,发掘利用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泽应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366-369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和核心.在全球化浪潮澎湃的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全球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美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43-47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吴克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1)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中国历史上,中国革命以非常手段推翻外来帝国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人民民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桥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作者认为道教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先民宗教文化相互交流吸取融合的结晶本文阐述了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关系,及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个民族缺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那么它的振兴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凝聚中国人民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有其深刻的理论规定性、历史选择性和现实客观性。由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李锦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66-70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关于香港、澳门回归,台湾和平统一提出的伟大构想。实践证明它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起到促进作用,并将引导我们按一个中国原则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始终是在继承发展和革故鼎新中向前运动的。本文对其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现代化趋势、时代化趋势作了一定的探讨,试图从中寻找有规律性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摸清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历史走向,以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辉煌,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冯霞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87-90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霍彦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67-71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有地理、经济、传统文化、共同心理状态、爱国主义感情等等.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于炎黄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炎黄二帝.因为炎黄二帝具有"共祖"象征作用、文化纽带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所以,炎黄二帝及其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情感基础、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英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88-93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提升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并归纳了其原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不断裂的表现,是这一文明的祖先还是中华大地上“百万年人类史”与“一万年文化史”的缔造者。“中华文明史”的实质是中国的国家历史。以考古学、历史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族群,得出几乎一致的科学结论,它们有着基本共同或相近的“遗传基因”、共同的“祖源”。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中,不论是什么时代(王朝),也不论是中华大地什么地方的族群或人群管理中华国家,都坚持“中”与“中和”的国家“大一统”理念,从“三皇五帝”到历代中华不同族群建立的不同王朝,都维系着“中华统绪”,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大地的多民族共同体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及其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回顾古代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与中华文明“四大文明”,加之美洲的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至迟在公元6世纪或“大航海时代”之后,其他文明均已“断裂”,而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之所以这样,乃是源于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同构”至“国家认同”的“中”与“中和”这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6.
孙海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5):64-66
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步形成的历史时期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成功地实施的科学的领导方略 ,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持久抗战方针及人民战争政策 ,并推行民主政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张旭凯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的56个族,是历史上众多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整体上的认同和思想文化上的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赋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上升为爱国、振兴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和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根据当前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