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格非"乌托邦三部曲"的相继出版,评论界普遍注意到格非小说风格的转变,并在这一点上聚讼纷纭,"先锋"与"传统"成为格非小说评论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在这两个概念使用上的分歧,又直接导致对格非作品评价的差异。因此采用相对宏观的视域历时性的观照格非小说艺术风格的演变,而不拘囿于某一时期流派、身份的框定,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2.
欲望的幻象:格非小说中的乡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非早期表现乡村的小说中,树林、河流、梅雨是几个较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人潜在的欲望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格非的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复杂运作机制,即欲望是如何塑造了乡村日常生活形态并影响着乡村生活进程的.  相似文献   

3.
格非的小说中一个最有价值但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意蕴,在于其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哲学意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是影响他的历史观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格非的历史哲学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个体处境与个体无意识所支配的历史偶然论与不可知论;二是由文化结构与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历史宿命论;三是由个体意识结构与记忆方式、语言以及叙事文本的"诗学"特性所决定的历史(叙事)虚拟论.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的诗学空间梁鸿:早在1998年,你就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小说是对日常生活的奇迹性的发现,在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小说找到了它的叙事空间".从更深意义上讲,这一新的叙事空产并非只是主题的转换,而是一种深刻的美学变革和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5.
格非新作长篇小说《人面桃花》是一次“带着先锋向传统的回归”。在充满诗意的唯美中,呈现的是一种历史与生命无尽纠缠与胶着的状态,是格非有意识或无意识历史哲学和历史诗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格非小说研究至今已有30年,成果不计其数,但仍有不足之处。拿“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来说,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联系紧密,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才能直观地把握格非小说从“乌托邦”转向“反乌托邦”又回归“乌托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洞察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隐性回归,全面地梳理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复杂演变,准确地解读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乌托邦叙事思想,从而弥补格非小说研究的空白。“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回归,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又是乌托邦积极意义的必然要求、个人生存发展的刚性需要,还是格非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一“演变”与“回归”,格非向我们展现了“乌托邦”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缺失和断裂--格非小说叙事策略解读及神秘性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后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小说的神秘主义倾向曾将无数批评家和读者引入一座座故事迷宫。尽管后新潮小说的形式实验早已退潮,然而其中有价值的探索仍然具有阅读和研究的魅力。本源性缺失和因果性断裂在格非小说中是现象也是叙事策略,既源于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源于其对生活的个人体验,又与其对小说叙事的思考紧密相关。这种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使格非小说内蕴着复杂的文本意味和神秘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并不缺少美学研究,"入出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以往的研究多从审美态度与审美体验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入出说",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基础,换言之,对于"入出说"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哲学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本文尝试探讨"入出说"的哲学基础,旨在说明,美学与哲学是从不同的视阈启示着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1986-2016年间的格非研究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先锋话语视野下探讨格非的叙事策略与形式迷宫;第二阶段,侧重对格非小说创作主题与叙事风格的研究;第三阶段,围绕"江南三部曲"的相关评述,指出格非融合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经验,始终坚守文学的创作自由原则和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
隐形的玩偶     
20世纪初期,易卜生的三幕话剧《玩偶之家》传到中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话剧的最后,娜拉不甘心做她丈夫的玩偶,断然离家出走。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湖北作家吕幼安的小说《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却给我们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妇女的解放。娜拉与魏莎,虽然时代不同,但最后结局却是一样,都是离家出走。妇女解放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而《魏莎生命中的男人》则为这种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解读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项经济资源,它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期,无形资产的内容得到扩充,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正确认识这些转变,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从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对黑人学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认为作埃利森观察深透,善于捕捉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黑人的思想、生活,反映他们隐蔽的内心痛苦,为黑人小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种类繁多,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并且,无形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较多地受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要求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时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的隐性流失制约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主要是受到农村教师工资福利低、工作压力大、农村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防止农村教师的隐性流失:中央政府应承担起提高农村教师薪酬待遇的责任,为农村教师减轻工作压力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农村教师知识更新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7.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极力描绘了社会现实中的混乱和伪装,同时他在语言上也相应运用了精湛的伪装技巧.他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主题与表现手段上都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从而超越了社会、超越了种族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和科学发展产物的无形学院,其出现和兴起以及变迁对于科学发展和知识增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形学院的出现和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哲学家波义尔在其与好友通信中最早提出。现阶段,国内学界对于无形学院研究缺乏历史性视角,仅仅将其当做分析工具和概念,从而忽视了无形学院历史发展进程和内涵变迁。本文通过对文献梳理和回顾发现,历史上无形学院发展经过两个明显阶段:十七世纪阶段和二十世纪阶段。不同阶段本质不同:十七世纪时期,作为皇家学会前身的无形学院本质上属于非正式科学学会,对于科学活动正式化和制度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存在形式多样:盲模学院、山猫学会和齐门托学院。进入二十世纪,无形学院逐渐演变成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内部结构,是大科学背景下科学家关系的表达方式,对科学知识增长、提升科学研究和科学交流效率作用显著。无形学院在两个阶段差异明显,但其对于促进科学发展、科学知识增长和科学交流的功能则是不同阶段的共同点。最后,本文在回溯历史基础上,发现无形学院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章拟运用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及国外关于话语修正的理论成果作指导,立足于国内已有的研究现实,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围绕内容修正、恰当修正、错误修正和重新措辞修正四种会话自我修正类型,通过实例分析来探讨在社会交往中,面子这种隐性因素对会话自我修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现有无形资产的定义的局限性 ,并结合会计业务的发展变化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及其核算的完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