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庆华 《兰州学刊》2009,(12):188-191
通过对“平话”概念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梳理辨析,既对前人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又对其中的诸多误识进行了深入辨正,重点指出,“平话”的命名是元代初年从演说方式的角度对当时最为盛行的主要说唱伎艺进行区分的结果。明清时期,“平话”还被引申为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和多种讲唱伎艺的泛称。近现代,“平话”曾被古代小说研究界定为宋代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的泛称和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文体类型概念。  相似文献   

2.
胡萍 《船山学刊》2007,(3):135-137
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语言学视野中,平话不是汉语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方言.平话与壮语之间的系统结构有较深的相似度.壮语与平话接触的现实情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本地平话杂居的地缘接触,另一种是与外殖平话杂居的地缘接触.一些平话中的上古汉语特征可以证明“古平话”曾经存在过;此外,语言接触中的变异与平话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壮语中向来被忽略了的特别而重要的量词:表示“十里”的phou5(铺)和表示“百里”的a:m6(站),同时论述相关的汉语平话方言、粤方言南宁话的特殊量词“铺”和“塘”,考证这些量词与中国古代邮递制度有关。文章结尾指出认识上述特殊量词在语言调查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灵川灵田水埠方言属于桂北平话,其词尾"崽"和"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普通话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崽"和"哩"的用法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是在"西天取经"故事长期流传基础上,由吴承恩最后加工创造而成的不朽的艺术具象.从中文、日文和梵文相关资料考证,其原型是<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和<西游记杂剧>中的生金棍.在故事的骨架上,<西游记>龙宫取宝故事对佛经中大海寻如意宝珠的故事有所袭取,成了<西游记平话>中的铁棒演变为<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关键情节.  相似文献   

7.
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致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接触视野中的平话变异具有双重性质,即借用与母语干扰,后者又分为转用干优与双语干扰,涉及语音、词法、语法诸层面.  相似文献   

8.
彭建国  何妤娜 《云梦学刊》2010,31(4):138-141
"本地话"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部分侗族人所讲的一种汉语方言。"本地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其语音特征非常明显。通过与桂北平话语音特征的比较,"本地话"可以归属于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9.
对于平话尤其是桂南平话的归属,学术界有不少争议,焦点在于平话是独立一区还是归属粤语。平话既不宜归入典型的粤语,也不宜独立为一级的方言大区。  相似文献   

10.
卢世华 《殷都学刊》2008,29(2):86-91
元代平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小说,其故事内容传承自讲史,出于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需要,讲史、平话选取战乱时代的历史故事为写作对象,夸张地写作人物的奇貌奇术,营造诡异的氛围,在开篇、过渡和高潮等故事结构上营造惊心动魄的气氛。由于获得了受众的欢迎,平话在元代书市上得到了成功,也因此带上民间本色。其后的中国历史小说都在平话奠定的传奇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平话》叙述三国故事大体遵循三条原则,即历史原则、报应原则、道德原则。《平话》在《资治通鉴》编年体之外创造了艺术的叙事文本,确定了迥异于正史的叙事视角,把历史本真的复合结构改变为刘备蜀汉发展的单线结构。《平话》对刘备蜀汉同情与赞颂的叙事中积淀了魏晋以来不同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平话》的艺术图景中凸现的主要是蜀汉方面不多的几个人物,经常占据叙事焦点、最为活跃、塑造得最有生气的人物是张飞。《平话》的叙事原则与叙事视角,表现了市民接受群的审美风尚与道德观念、价值判断,表现出民间艺术来源于史著、但又别异于史著的艺术趣味与评价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综析了 2 0世纪宋元平话的发现经过、存在价值与研究状况 ,并指出了宋元平话研究的缺欠 ,展望了宋元平话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三国演义》封了蜀汉“五虎将”;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也有梁山的“五虎将”。但“五虎将”者不见于历朝职官建制,即使是平话戏剧创造,它也是一种与武人的荣誉称号,并非是作官衔授与的。 古史多记以猛虎比喻勇猛的将军。见于陈寿《三国志》称关羽张飞,就有“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蜀书》卷六评);“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吴书·周瑜传》)。此当是后世“虎将”一说。但冠有“五”,即要追溯于它了。  相似文献   

14.
贺福凌  李艳玲 《云梦学刊》2008,29(6):129-132
湖南绥宁关峡平话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苗族同胞所说的汉语方言,关峡平话的真正的底层语言是一种苗瑶语.从语言本身看并不能确定就是苗语.关峡平话和湖南的汉语方言有着久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杨虎 《船山学刊》2013,(2):129-134
佛性论在探讨众生成佛可能性以及如何成佛等问题的同时,也对于一切事法、一切现象的存在如何、如何被给出,作出了本体论说明。就这个层面而言,佛性论就属于一般形而上学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华严宗主如来藏性起万法;天台宗主中道佛性具足万法;而禅宗则直指众生之自心、本心具足万法。华严宗之性起呈现为一种纵贯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而天台宗和禅宗分别以性具和心具的思想性格呈现为一种圆摄式系统的形而上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游记平话》的几点考辨李正民宋俊玲久已佚失的《西游记平话》,《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条,摘引了其中“梦斩泾河龙”一段,这是学界周知的。朝鲜的《朴通事谚解》(以下简称《谚解》)中也有《西游记平话》片断及一些内容梗概,则为赵景深先生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电视画面运动的讨论中,有好几个概念都存在彼此牵连、界定不清的问题。为了廓清思路,更好地指导实践,可从拍摄的角度起用一个新概念——“固定拍摄”,以便与传统的“运动摄像”概念形成呼应;从后期剪辑的角度,则可以起用一对新概念——“静态镜头”和“动态镜头”,以适应观众对画面的把握方式;同时,对传统的一对概念“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应地需要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和把握。最后,对与“运动摄像”相关的一系列容易让人误解的传统概念、术语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源流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红楼梦》是属于“人情小说的分类;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中,鲁迅又曾把清代小说分成四派,而称“人情派”小说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何谓“人情小说”或“人情派”?溯其源流,还要从宋元平话讲起。在讲到“明人情小说”时,鲁迅对它的特点是这样概括的:“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