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嗟我怀人《诗·卷耳》《卷耳》是一首“劳者自歌其事”的诗篇。过去注家不知“怀”这个词在先秦为忧伤之义是很普遍的,却只拘泥于“怀念”一个意思。于是“嗟我怀人”变成“采卷耳的妇人怀念她在外远行的爱人”了。这样一解,下文许多“我”字,只好沿用“代我”的旧说,把这些“我”说成是“妇人设想的爱人的自称”,于是全诗除开头四句,全是“妇人幻想出的她爱人在外的情况”了。诗写得那样具体,那样真切,怎么会幻想出的呢?“代我”之说,是过去注家解释《诗》《骚》不透,开了这条方便之门而曲解,情理上是不会有的。“采采卷耳,不盈倾筐”是行役者从采卷耳的妇人慢腾腾的优闲情态,因而兴起自己的劳苦之感,所以紧接“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又紧接“陡彼崔崽……”,是一口气的呼号,岂是别人的幻想呢?寘,读“遂寘姜氏于城颖”的“寘”多少有  相似文献   

2.
教子     
巨象集团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企业,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是一幢七十多层楼高的大厦。环绕大厦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这天,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领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走进这个花园中,坐在长椅上。妇人好像很生气的样子,不停地和男孩说着什么。距他们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剪子剪枝。这时,妇人突然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把纸巾,揉成一团, 扔出去,正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纸巾在翠绿的灌木丛中十分显眼。老人看了看妇人, 妇人满不在乎地也看着他。老人没有说话,拿起那团纸扔到不远处盛放枝条的筐子里。  相似文献   

3.
杀生成妇人     
有时候,人的成长与成熟是在一些极细小、微不足道的瞬间完成的,比如一个纯净温柔的女孩变成一位琐琐碎碎、精于持家的妇人。  相似文献   

4.
一种叙事:关于异性爱与同性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妇人杀夫──性政治与一种叙事原型小说《杀夫》原名《妇人杀动,是台湾作家李昂自己“十分喜欢”的命名①。相对于李昂的喜欢,改名者(据作者透露为“评审”)显然认为“杀夫”用语则更为简洁。可是,作家李员为什么反倒喜欢赘语式的“妇人”在此小说命名中的出现呢?最直观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作者极不喜欢主语“妇人”哪怕是在语表层面上的匾乏。相对“杀夫”来说,“妇人杀夫”是一个语言结构意义十分完整的陈述句,它不但陈述了一个两性尖锐对峙的极限状态,而且还陈述了一个反传统秩序的颠覆状态。如果从《礼记》“妇人,从人者…  相似文献   

5.
有位妇人走出门外,看见院子里坐着3位长着白胡须的老人。 妇人说:“我不认识你们,你们饿了吗?请进屋里吃点东西吧!”  相似文献   

6.
从天而降     
吉米夜晚跳伞,为避免在空中和别人相撞,身上挂满红色和白色的闪光灯,但是他误把一处灯光通明的地方当作目的地,降落后才知道错了。他看见一位妇人站在那里吓得直抖,连忙问: “这是什么地方?” 妇人答:“地球。”  相似文献   

7.
李金松 《江汉论坛》2006,(1):126-128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鲁小姐的塑造,只不过是将历史上“能时艺”的“妇人”转化成了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朝鲜半岛的怀古诗是在中国怀古诗包括咏史诗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仅如此,其中有不少是在中国的历史现场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形象而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高丽朝时期,朝鲜半岛的人开始书写和自己的历史有关的怀古诗,显示出朝鲜半岛怀古诗发展史上的一个变化。至此,朝鲜半岛的怀古诗开始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取材于中国历史的怀古诗;一是取材于韩国历史的怀古诗,并开始显现出明显本土化趋势,同时也表现出东亚中古汉文化共同体汉诗文学与中国怀古诗“同根多支”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许多学术著作,都把《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仅仅归结为游子思妇的旅怀闺愁,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其原因,是把许多朋友互相思念之诗,误解为妇人想念丈夫之作。例如《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等,都是朋友之词而非思妇之词。这样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约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10.
海外一位婚姻问题专家施女士到深圳来讲课,她在向上千名婚姻出现问题的妇人演讲时提出了崭新的婚姻观,完全一反传统的观念。她提出一个问题:丈夫喜欢吃芽菜,而你喜欢吃菠菜,如果到菜市场,只可以买一种菜,你会买什么菜?我给大家3秒钟时间想想。买芽菜的请举手。虽然会场里一只手也没有举起,但是施女士微笑着说:“你们都没有说实话,你们都会买芽菜。”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一书历来众说不一。对《论语·里仁篇》"君子怀刑"一句中"怀刑"二字的训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怀"应释为"关心、考虑","刑"字当假借为"型",应视为"榜样、风范"。  相似文献   

12.
外国幽默     
一 在一次定期大扫除中。妇人把书房整理了一下。“在那些好书当中。”她向丈夫建议道。“有一堆我觉得不值得保留。”丈夫闻言,快速地查看了一遍,发觉他的妻子十分胜任这项分类整理的工作。 “但是有一本我拿不定主意,”妇人说,“那是本嗜血的夸张之极的情节剧,充满了谋杀和自尽。一  相似文献   

13.
孔子尊重妇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泰伯》载:武王日:“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文中“妇人”传统解释为“妇女”,如朱注引马氏说,杨伯峻《论语译注》,张以文《四书全译》等。这种解释似成定论,从而作为孔子重男轻女的证据。匡亚明先生就说:“孔子束缚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中不能自拔,例如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辅助他治理国家的巨子,这十人中相传包括武王自己的妻子邑姜在内,但孔子却说:辅助武王自己的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所以只能算作九人。”(《孔子评传》第278页) 按…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河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宁夏北部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何以"浑怀"名障?至今尚无解释。本文试从区域历史、北胡称谓和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求证,认为"浑怀"是"怀浑"的倒文(读),是中原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表示。  相似文献   

15.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16.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怀古诗是唐代诗歌类型中重要的一种,作为唐诗研究的专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他站在西方的视野中,运用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将互有关联的怀古诗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唐代怀古诗的网络档案,从同韵、借词、同主题几个方面,剖析了他眼中的唐代怀古诗,为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怀古诗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招生应当废除面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