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象走进了丛林 2003年3月下旬,我组织了一支11人的探险队开进了肯尼亚南部的马萨洛比丛林,他们当中有德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及4个被雇来当向导和挑夫的当地卢奥部族人,还有一条经过特殊训练的猎犬赛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寻找困扰了生物学界很多年的大象墓地。  相似文献   

2.
与云南接壤的M国,在其共产党领导的长达20载的武装斗争中,有数百中国知青冒险偷越国境参加了他们的队伍,不少人把热血洒在异乡,可歌可泣,他们中后来既有历尽坎坷、回归祖国的,也有走私鸦片发了大财的。 神秘的红色族长——德钦丹东 作为绿色丛林中的族长,红色落部的领袖德钦丹东确实吸引过一  相似文献   

3.
民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想主义创始人在完全确立了产共主义的世界观以后,并没有抛弃他们以往的革命民主主义传统,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广泛、系统地探讨了关于民主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明确地把民主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个伟大目标,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  相似文献   

4.
丛林是澳大利亚独特历史环境的产物,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澳大利亚的文学始终蕴含着一种丛林精神.丛林文学是澳大利亚文学发展的印记,也是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初进入晚清中国之日起,已是一个世纪有余。适逢马克.吐温逝世一百周年,本文通过对1905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之特点和成因加以考察和评析,廓清其发展脉络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马克.吐温研究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建设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评论界中不少人都认为晚年的马克·吐温之所以悲观、绝望,主要是由于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不善理财所致。这一观点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马克·吐温这位大作家做更深入、细致、全面的了解。本文力图寻找出导致晚年马克·吐温宿命意识的思想根源。这一寻觅过程追溯了作家一生的创作轨迹和思想旅程,即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作者认为,马克·吐温后期创作原则的改变是他早期思想观念和特征以及矛盾的双重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他对社会理想破灭的结果,是他一生的苦苦追求,最后化为泡影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马克·吐温。他绝非仅仅是位幽默大师,更主要的,同时也为大多数人忽视的是:他是位思想极其深刻、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痛苦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据说,当年有一年轻人,刚从学校毕业,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生地不熟。于是,他想到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并写信求教。马克·吐温回信说:“你要能按我的办法做,一定能得到你的一席之地。” 其实,马克·吐温不过是向该年轻人提出了求职  相似文献   

8.
通过《哈克贝利.菲恩历险记》这部作品,马克.吐温把美国式的幽默和严肃文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前人从未达到的境界。在美国文学史上曾经存在过有关马克.吐温和这部作品的论战,其原因在于对作者及其作品存在不同理解。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密西西比河,就能发现理解作者及其伟大作品的钥匙。密西西比河养育了马克.吐温,也为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大河无所谓高尚和美好,但她帮助了那些以大河为他们生活中重要成份的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许许多多像吐温和菲思这样的人都因河受益。通过这部小说,作者颂扬大河,针砭时弊,道出了美国人的愿望和爱好。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为美国人乃至世界所接纳。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民族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王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鄂伦春民族是56个兄弟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大兴安岭丛林之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解放前,鄂伦春民族从事着单一的游猎生产,过着居无定址、行无定踪、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社会发...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刊载的董玉瑛同志的《明代海西女真的经济生活》一文,文中提到:“提起兀者,人们每与野人和丛林(兀者:满语丛林)相联系,似乎是一群生活在丛林中的野蛮人。其实不然,兀者部(即明初的忽刺温、明代的山寨夷和江夷,明后期的扈伦和呼尔哈人),是主要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的部落。”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兀者,也就是清代的赫哲族。兀者,是赫哲族在元、明时期的称呼。兀者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作肥料     
当德国正在逐步将其德国马克纳入欧洲单一货币时,一家德国北部的生化公司则为它找到了新的用途。 该公司计划将旧钞票回收制成一种花园里的合成肥料。公司发言人亨特先生表示:“我们进行的试验获得了成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购了3000万马克。”在试验阶段,地方银行将钞票切碎装入麻袋运至该公司。公司则将这些马克与土豆皮、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迷信,是相距遥远的两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迷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迷信却又借科学的美名,行伪科学、反科学之实。因此,从根本上厘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成为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一)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说:“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愚昧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知识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科学史》第29页)。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不得不一…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生态文化是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一个民族生活于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中,便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云南省新平县平掌乡库独木村的拉祜族苦聪人长期生活于原始丛林中,在他们的传统知识中保留了较多的利用林中自然资源方面的传统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7,(4)
从说话艺术脱胎而出的《水浒传》,保存了不少鲜活的宋元禅宗文化图景,对禅宗丛林制度有多方面的叙及,主要包括寺庙经济如何运行、丛林职事制度中的分工与等级、丛林仪式的严谨与次序等等。小说揭示了檀越布施与寺产租金对于禅寺运营的重要性;介绍了禅寺内僧职的等级,透露出菜头在丛林中的殊胜地位,谈及俗僧们意图争做监寺的事实;对禅堂上的"参请"与颂圣,行脚僧人的挂褡与告香等仪式、仪轨也都有着详细而有趣的描述。细究这些仪式本身的流变,则能观察出丛林制度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水浒传》中的这些描写与宋元时代的《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五灯会元》等,相互印证也互有弥补。只是清规类书因其琐碎、枯干,宗教人士也少有翻阅,佛教语录中对丛林清规只是侧面谈及且更为零碎,反倒是通俗文艺的《水浒传》能以一种活泛、生动的民众感知方式,把看似隐秘的宗教生活场景以一种亲切的姿态呈现至古今读者眼前。禅宗文化,在本部小说中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全息文化景观",它的存在也使得《水浒传》在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与功效亟待重估。  相似文献   

15.
走出劳动力是否商品之争上的误区——兼与冯丛林、杨坚白同志商榷冯子标靳共元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否商品,我国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年的讨论。近年来,这一讨论又在更大的范围展开,分岐似乎进一步加深了。冯丛林同志在《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发表的《再驳劳...  相似文献   

16.
林森 《快乐青春》2014,(11):69-70
桑德丛林在老狮王仁慈的治理下,一派繁荣。隔壁森林的哈布狮王非常眼红那里的财宝。他了解到桑德丛林政府快要换届了,就想出了一个鬼点子。  相似文献   

17.
权监势力与晚清朝政董丛林有清一代的大监,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朝政的程度看,都远不及明朝。然而,晚清时期,特别是慈禧太后柄政的半个世纪里,太监对朝政的影响力较清前期明显加强,而关键在于出现了一批“权监”人物,他们与朝政发生了密切关系,本文对此试作考察。一...  相似文献   

18.
自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以来,对《资本论》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研究探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乃至一些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获得成功,国内外很多学者又试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理论。他们发现,十九世纪的马克思竟是一位早期的系统论者,有的学者甚至还把马克思称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现代系统论的始祖,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主要理论上取得的成果看成是运用现代系统方法研究的先声。那么马克  相似文献   

19.
1993年10月,我乘丛林飞机去了一趟新几内亚岛荒僻的诺玛河谷原始森林区,去拍那里的风貌。我们的小飞机在杂草丛生的跑道上勉强着陆了,周围是密密的热带丛林。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轻的澳大利亚军官——罗宾上尉,他是驻守丛林哨所的一员。 “对不起,”他笑道,“我们还有个例行公务要去办。”后来我们才知道,在这最原始的部落里发生了仇  相似文献   

20.
吕良弼(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副教授):王亚南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的译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东方传播史上,王亚南同志占有重要的一席。在银幕上塑造这样一位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