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机短信广告属于网络广告的一种.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是指违反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手机短信广告.本文通过对违法手机短信广告的概念、特征、种类进行分析,找出了我国部分地区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泛滥的一些原因,并就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治理违法手机短信广告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手机短信作为证据以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实务界与司法界一直存在分歧,如何确保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可采性是讨论的焦点。手机短信证据保全是保证手机短信证据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手机短信证据保全主体、保全对象的理论研究,以及倚靠重庆邮电大学证据保全中心为实验平台所得手机短信证据的保全程序与方法,确保手机短信证据的适格,以期改变目前对于手机短信证据易收集难使用的尴尬局面,发挥其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结合手机短信的特点,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对体育产业服务形式及其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手机短信在我国日益普及,市场前景看好;手机短信的功能特点与体育产业发展中大众的需求十分契合,两者已有密切联系,但手机短信目前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应用面还较狭窄。  相似文献   

4.
手机短信形象广告与一般手机短信广告在目的、内容、性质和发送对象上有较大区别。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类型主要分为公益信息型、宣传沟通型、礼仪服务型及其他类型等。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热点、群众生活、公益信息和社会组织自身信息等几个方面。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形式设计要短小精悍、生动引人、把握社会公众心理、灵活运用多媒体和坚持科学广告等。手机短信形象广告的传播策略主要有:与传统媒体结合,掌握发送时间,控制成本,重视意见反馈,等等。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手机短信本体论、及其给社会生活的影响对中国手机短信研究进行扫描."哥伦比亚号"事件揭开了研究者对手机短信媒介功能的讨论,并以其是不是"第五媒体"形成正反论战两派;以"非典"事件为切入点,研究者关注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心理乃至文化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着重讨论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揭示了手机短信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手机短信文本内容和语言风格等均有特别之处。内容上,手机短信呈现叙事类、祝福类、幽默类、情感类等不同类型。语言风格上,手机短信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均呈独特风格。手机短信对社会文化心理等既有正面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需正确对待短信文化。  相似文献   

8.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广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手机短信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频率极高。从格式上看,用于手机短信的比喻既有明喻式、暗喻式、借喻式三种基本格式,又有博喻式、较喻式、反喻式、引喻式等几种变化格式。多种格式的比喻灵活运用于手机短信中,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机短信息服务的行业化,手机短信陷阱越来越猖獗,大有蔓延之势,这方面的法律规制等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术界对此尽管作过大量的学术探讨,但还有待于寻求出最好的解决路径。鉴于此,笔者就目前手机短信陷阱现状以及手机短信陷阱现象的种类进行了实证考察,针对手机短信陷阱问题提出相关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