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鸣》1989年6期刊载褚兢的文章指出,艺术思维属于形象思维,但形象思维并不等于艺术思维。因为形象思维内涵中包括非艺术的形象思维。 艺术的形象思维与非艺术的形象思维,二者虽然在思维方法上有共同点,但其区别则是十分明显的。就思维的过程看:1,前者有强烈的感情活动,主体的情绪和观念对思维影响极大,而后者一般无需主体情绪的加入。2.想象对于前者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致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还评述:“宋人多数不懂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味同嚼蜡”。几千年来,中外学者自党或不自觉地就形象思维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别林斯基首先提出:“诗是富于形象的思维。”“艺术是富于形象的思维”。金开诚先生也说:“包括有意想象在内的一切自觉的表象运动都是思维,也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自觉的表象运动”。那么作为形象思维,它有哪些基本特点,其相似性关系又如  相似文献   

3.
我们一般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个概念来表征艺术思维与理论思维的区别,但这是不够的。因为形象和抽象仅仅是思维在表面上的差异,而不是思维过程本质的区别。并且,抽象思维也不能绝对排斥形象,形象思维同样不能绝对脱离逻辑,真正能把艺术思维和理论思维区分开来的是:理论思维以事实认识为核心,以发现事实真理为目的,艺术思维则以价值认识为核心,以价值真理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思维究竟是怎样的思维?通常说法是“形象思维”.但细究起来,这一说法是大可质疑的,纵令可以成立,那也是来自西方的术语,恐难“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可以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但不能概括整个的艺术思维,正如“想象”可以是艺术思维的具体表现,却并不能将所有的艺术思维具体表现概括于其中.例如:源于中国艺术实践的“神思”和想象就不尽相同,和西方所谓“形象思维”当然也不尽同,倒是它们之间的相异却明显突出.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什么是“神思”?刘现在《文心雕龙)}列专章对此概括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  相似文献   

5.
艺术思维的运动规律李中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从思维角度看,主要含形象思维,但有机地融入抽象思维,是以审美情感为中心的全部心理机能的整合。现在人们仍然感到困惑的是:作为艺术思维主干的这种特殊的形象思维,究竟算...  相似文献   

6.
艺术思维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美学界从美学的角度正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但是思维学界似乎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经常谈论的只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等。 艺术思维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能与人们对它独具的特征理解不一致有关。 有人把艺术思维等同于形象思维。然而,一般的形象思维并不就是艺术思维。一则寻人启事或者一篇说明文,往往是对某个特定人物的肖象或某个特定事物的外观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是一般形象却不是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形象思维,是与抽象思维有不同特点的一种思维方法。肯定这一点,十分重要。问题在于,对此要作出科学的阐释。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认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最主要的区别是,形象思维是用形象的思维,并不借助概念来进行。这种把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曾对作家的艺术思维特征作过多次精辟论述。尽管在他的文章里没有采用过“形象思维”的概念,甚至也没有出现过“艺术思维”的提法,但正象他在论述其他理论问题时很少运用名词、术语一样,在其生动形象的通俗化论述中,却深刻阐明了作家艺术思维的一些带规律性特点。学习鲁迅的有关言论,对于我们领会与理解艺术思维、形象  相似文献   

9.
形象思维与语言障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思维这一文艺理论术语在我国及原苏联、东欧已被普遍接受,它已进入所有相关辞典。论述这种思维方式的专著、文章浩如烟海,因此它的存在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一术语与其他某些文艺理论术语一样,没有确定、统一的内涵。什么是形象思维?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答案:一是用形象来思维;二是形象思维即想象,《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的编者就持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思维走向影像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和影视是两种艺术思维,小说是通过观念描绘出形象,影视则是依靠形象构成观念。从想象的形象思维转换为直观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转换。小说长于叙述,宏观上自由度极大,微观上却要求绵密;影视片的职能是展示,要求整一性,艺术思维却是跳跃的。小说用语言塑造形象,长于表现心灵,寄寓深邃内蕴;影视片是声画合一,多元共融,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易于显示外形,却难以展示心灵。扬长避短。才能改编出珍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三次谈到形象思维,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毛泽东不但从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总结出这个经验,而且在他的诗词中作了成功的运用。形象思维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形象,二是想象,三是感情。毛泽东诗词的情感思想是通过对形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抒发和表达出来的,而丰富的艺术想象正是毛泽东用以把形象和感情融合,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本文拟就毛泽东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规律进行诗词创作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形体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物质世界的构形虽则千差万别,但我们可以大体上将它们归结为“方”与“圆”两种基本形。一般言之,“方”是一切具有明显边角体事物构形的统称,而“圆”则是一切以圆或类圆体事物构形的概括。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方圆的态度因文化模式的不同而差别迥异。就思维方式而言,中国人是以形象思维(或称象征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特别是以信号化推理为手段的思维方式一直处于不发达的境况。顾名思义,所谓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借助于“形象”的思维方式;即是说,思维者首先得将各种不同的思维符号转化为相应的“形象”,再借助于这些“形象”的助动来完成思维过程。不管这些思维符号所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学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是形象思维。在鲁迅的著作中,没有阐述艺术思维的专著,鲁迅也从未提到过形象思维这一术语。但是,他对艺术思维即形象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却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洞幽烛微,多有独到之处。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上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是同他对艺术思维的深刻认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1 艺术思维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形象思维,它是人类用艺术形式把握世界时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审美感官日益复杂和完善,艺术思维空间不断扩展,文学也随之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基于此,我提出了本文的命题:艺术思维的扩展是文学发展的一种宏观尺度。把艺术思维的扩展作为衡量文学发展的宏观尺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艺术思维的扩展面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再造人类主体;其二是说,这种思维的扩展在越来越高的程  相似文献   

15.
一、观念点论 各种研究人脑思维的理论都不能回避思维的要素单位问题。旧形式逻辑提供的传统思维理论是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要素单位的,这种理论只能有限地描述抽象思维,其单一性的理论平面,当然要在现代人们面临广泛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大量创造性思维问题的压力下被突破。我国近年来昂然崛起并日趋成熟的形象思维理论,正具有当代思维理论新思潮的意义。形象思维理论认为表象、感性形象也是思维的基本要素单位,因为形象思维就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从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不仅越来越多的人都来重视和关怀形象思维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形象思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正显示了“四人帮”粉碎之后,学术界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由于人们从毛主席的这封信中,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形象思维的光辉理论,因而一般说来对于形象思维这一人类思维的存在,不太有人怀疑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形象思  相似文献   

17.
论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杨荣昌一些著作、教材在论及文艺创作要借助形象思维的工具时,大抵都说它就是艺术思维。在报刊上不少文章论及这个问题时,也往往把二者视为一个问题的不同称指。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尽准确的,有加以辩析的必要。一、形象思维的范围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腊。……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关于形象思维问题,在我国文艺界和学术界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和强烈的反响,本文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我个人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认识的二重化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哲学间题。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而判断里又蕴蓄着想象”。判断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而亚氏则认为在判断里也包含着想象。这可以看作是对认识二重化问题的最初接触。到了近代,列宁明确地提出了“人类认识的二重化”这一科学概念,并进行了论述。当前认识论研究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对认识主体的研究,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象”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本体论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以“象”来把握“存在” ,并以对“象”的解说来把握存在本质的方式。“象”的思维不同于一般的形象思维 ,它的产生源于本体论之“说不可说”。它所给出的“象”不同于一般的事物形象。它通过“象”所给出的存在本质也不同于抽象思维所给出的本质。“象”的思维不仅存在于哲学 ,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相比于西方哲学“是”的思维 ,“象”的思维诚然有自己的缺点 ,但也有自己的优点。在今后的时代中 ,“象”的思维应当有自己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