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个价值多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普世伦理的建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现实的意义.道德的固有特性决定了普世伦理寓于各民族、各社会、各国家的具体伦理之中,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难题、多样的民族文化需求又为建立普世伦理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驱动力.但是普世伦理也有其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就是,在尊重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民族国家的现实利益和价值选择,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漫谈儒学与家庭伦理——从亲情关系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培元 《文史哲》2002,(4):107-111
儒学伦理是德性伦理 ,其核心是仁。它首先从家庭亲情关系开始 ,包括夫妇之间的尊重和忠诚 ,父母子女之间的慈爱和孝敬。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市场经济走进了家庭 ,财产和权利、义务方面的问题突出了 ,但是亲情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在平等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儒家伦理 ,与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对于家庭的稳定和谐、人的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李晔  苗青 《阴山学刊》2005,18(5):64-68
关于儒家“亲情本位”思想的不同看法,表现着对“普遍伦理”的诉求以及走向普遍伦理的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体现了现代伦理学“自然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科学性”与“哲学性”的关系,而在最根本的基础上反映着这个科学时代伦理学的特征与处境,以及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主张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环境,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强调为了尊重自然存在物本身固有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保护自然环境。从心理分析视阈上看,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观都表达着人类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属于自恋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自虐伦理,二者均扭曲了伦理的本质。生态伦理作为成人、为人和做人的内在要求,作为对人之为人的担保与承诺,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改编自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的电影与电影《孔子》的对比来看中英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差异,并对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撞中出现的普世观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于明清时期的水利社会及其变迁,学术界曾以所谓的水利共同体及其解体理论进行解释,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明末清初地权集中被作为水利共同体解体的基本原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关中中部的渠堰灌溉及水利社会,对该理论进行若干辨析与反思,认为地权的相对分散也会出现共同体内部权利与义务的脱离,各地水利共同体的解体时间未必统一于明末清初时期。  相似文献   

7.
控制自然的观念源自培根世界观的影响,是文明发展进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现代性现象,它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性转换奠定了合理性基础和"道德神话".对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进行纠偏或矫正,是对人、理性和世界概念的质疑,最终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方向进行的一种伦理掂量.控制自然还是遵循自然的问题关涉到一种更为深刻的伦理觉悟.罗尔斯顿关于遵循自然的意义分析包含着明显的道德哲学诉求.与"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及其解体相对应,"遵循自然"的道德哲学意义表明人、自然、世界和理性概念的重新奠基.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哲学转变是文明转变进程中的一种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8.
研究丁玲不可回避的是她的转向问题.学术界至今沿袭20世纪30年代的认识,认为丁玲从<水>开始大跨度地向左转了,所不同的只是对于这个转变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其实丁玲从一开始踏上文坛的时候就表达了她对资本主义伦理的批判,她的思想就既不是右,也不是中,而是左,以后丁玲的思想和创作是沿着批判资本主义伦理的左而到达了颠覆资产阶级政治的左.对这个问题,可以描绘出一个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认为,作为活的伦理世界的人类社会存在着"神的规律"与"人的规律"。个体的人应当从服务于家庭精神的状态向服务于民族精神的状态转化。"法权状态"中个体的伦理行为既不仅仅趋向于"家庭精神",亦不局限于趋向"民族精神",而是通过遵循"正义"行为实现一切个体原子的实在本质,来趋向于作为世界主宰的"普遍精神"。趋向于"家庭精神"一趋向于"民族精神"一趋向于"普遍精神"便成为社会中个体的人成就"道德自我"的三个环节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发展观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生态伦理发展观则由于一系列的理论悖谬而陷入了困境.发展伦理学正是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积极吸收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朱力  张又方 《学术界》2008,(3):143-147
人类的生存观念及生活方式是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明代文人在包括居住环境理想图式、日常生活情趣、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消费观念等生活方式上注重对自然的审美与环境的尊重,展现在山水野趣、香茗好古等方面,这种自然审美意识对于当代社会构建生态环境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仅从工具理性的视角思考自然价值的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12.
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衷,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一贯鼓吹并坚持的抗日、爱国、民主、和平等立场,显然又超越了一党一派的利益,具有更为广泛的"全民"性基础,因而在实质上也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14.
与我国以往的法律和法规相比,《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的一大特色是充分吸纳了当代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成果。这集中体现为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和“分期”原则。“分类”原则主要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将其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和经济危机类。“分级”原则是指根据政府的应对能力、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和损失后果等标准,将突发事件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分期”原则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将其分为预警期、应急期、缓解期和重建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论30年所经历的从"去政治化"到"泛政治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泛学科化"到"去学科化"的过程.在1980年代具有整体性的"向内转"所引发的"新学科"运动与"泛学科化"思潮中,文艺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尽管相对滞后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进展;而世纪之交的具有"向外突"性质的"文化转向"所导致的"去学科化"取向,却造成了文艺社会学重建工作的中断或"悬置".作为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交叉,既可以有偏重于文艺一社会之学的"文艺社会学",也可以有偏重于社会-文艺之学的"社会文艺学";既可以有文艺学学科定位,也可以有社会学学科定位.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当下中国文艺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来说,建设具有"多维论"性质的文艺社会学现代形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2010-2012年6份CSSCI新闻传播类期刊127篇"微博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试图从研究主题、使用理论、引用文献、研究方法等层面描述国内微博研究的现状。研究发现:在研究主题层面,"微博使用与效果"的论文最多,其次是"微博传播机制及模式","微博与新闻生产"和"传播伦理与法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理论应用层面,意见领袖、社会网络、媒介环境学等理论采用较多,研究较少使用把关人、第三人效果、知识沟等理论;在研究方法层面,思辨性论文近7成。实证研究方法中,内容分析和混合研究方法使用较多,而采纳控制实验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偏少。最后,在127篇论文中,85%的研究论文没有进行文献回顾,每篇论文平均引用5.21篇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