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描述、逻辑、语言新论》由张海保、孙煜主编,黄浩森审定,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3月初版。全书20余万字,分为上编:思维与语言;中编:描述与语言;下编:逻辑、描述、语言。分别由十余位学者执笔。我翻看一下,觉得水平不错。细读斐彦贵的《诡辩新论》(237-253页),论述很全面,态度认真,文内颇猛烈地批评国内有关"诡辩"的主流观点。但我个人认为,裴的批评,对、错参半。在后面我搞引几个片段来点评析,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其余全书的多篇文章,有暇再推介和评析。"诡辩"是什么?我们试看下面的回答:(l)"诡辩就是有意识地为…  相似文献   

2.
孔尚任在“一句一字,抉心呕成”《桃花扇》以后,看到“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予姑俟之。”(《桃花扇小引》)对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还有什么痛苦比作品不被理解更不堪承受的呢?同时,又有什么能动摇他关于作品终将被理解的信念呢? 《桃花扇》脱稿于1699年,到今年正好是二百八十年。这其间,中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而由美人血痕点染成的桃花扇在舞台上和文学史上总是保持着艳红的光采。到了1962年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桃花扇》的主题思想,作者孔尚任自己在剧本前边的“小引”中说: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这里作者明确指出,是要用戏剧的形式,总结历史的教训,让人们了解朱明王朝所以灭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出生在明末清初这种"血与火"的时代。《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不仅与作家生活的时代有关,还与作家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尚任在淮扬治河期间曾对明朝遗老进行了广泛走访,并实地考察了明朝的遗迹,这加深了他对南明覆亡的悲剧性认识。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的过程中参阅了侯方域的《壮悔堂集》,可以说侯方域的悲剧人生也是《桃花扇》悲剧精神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桃花扇》的思想倾向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是作者的立场和作品是否为了投合清朝的政治需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清兵入关建立清朝后,对国内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人民实行高压政策,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便是迭兴文字狱。孔尚任生活在文网极为严密的时代,因此,在谈到《桃花扇》的创作时,作者曾借老赞礼之口无限感慨地说:“只恐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孤吟》)。这说明作者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对兴亡之感深有体悟者当属文人群体。本文通过《桃花扇》文人形象的分析,探讨作者孔尚任的“救末世”意识的悲剧色彩以及春秋笔法在文人形象塑造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的主旨与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的评价,至今仍存有较大的分歧。这些分歧,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剧中,作者既为明亡唱挽歌,同时又为灭明的清朝唱赞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这种矛盾又是怎样统一的?第二,为什么作者将隐居做为全剧的结局?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问题,涉及到《桃花扇》的主旨、纲领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此加以探讨,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正> 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评论,一直存在分歧,某些问题争议还很大,如对《桃花扇》思想倾向的分析,观点就很对立:有的同志肯定《桃花扇》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说它表现了怀明反清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有些同志则认为《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宣传了清王朝统治的合理、合法性;作者丧失了民族气节。我们认为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值得进一步展开争鸣。因为这个问题不只是对这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评价问题,涉及到对清代前期某些文学现象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一些文学上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就《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做些粗浅的分析,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和同好。  相似文献   

9.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写于1925年10月,最初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说集《访煌》。长期以来,人们对这部作品题材的思想意蕴的深刻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了涓生、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基于这篇短篇小说叙事视角的独特性,涓生这个虚构的叙述者,将作品的思想功能发挥到极致,很好地体现了涓生、子君悲剧的心理发展过程。笔者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涓生、子君悲剧的必然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反封建、反传统意识,敢于无所顾忌地追求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10.
茅盾同志的《春蚕》发表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它也经历了林彪、“四人帮”一伙践踏人类一切文明的十年浩劫,但它不怕岁月流逝、风刀霜剑,象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长留人间。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这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仍感到十分亲切,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列宁在《黑帮分子和组织起义》一文中说过:“一切机会主义者都爱向我们说:要向现实生活学习。遗憾的是,他们所说的现实生活不过是指和平时期,即生活变动极慢的停滞时期的停滞状态。他们这些盲人,永远是落在革命现实生活的后面。他们的僵  相似文献   

11.
《敕勒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同时,也是维吾尔族先民的生活赞歌。过去,我国文学史仅从《敕勒歌》的刚劲直朴风格和田园牧歌美的基调上加以评品和肯定。关于维吾尔族先民—敕勒族开疆拓土,共建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贡献,以及北魏、北齐的民族政策、《敕勒歌》的时代、作者、真伪问题,等等,却被人们忽视和回避。笔者拟对上述几个方面略抒己见,就诸方家。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奇名篇,《桃花扇》在创作中既承袭了传奇创作传统,又别具匠心,另辟蹊径,以角色叙述者、多声部叙事、时间的扭曲等多种叙事手段将历史真实与传奇元素相结合,既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凸显了作者征实尚史的创作观念,又显现出清代文人传奇的叙事追求与主体意识,为后世传奇创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在副末开场的《先声》出里,借老赞礼之口,说明了它的思想内容,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也就是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写作者对南明一代兴亡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悲哀伤痛吗?是的,但又不仅仅是这样。它还有更深刻的内容,就是总结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对活跃在那一时代的人物进行褒贬,并指出在那严重的历史关头人们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正如作者在《小引》中所说的那样,要使观众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从而“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因此,这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内容的历史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圣经》关于人的概念和原罪概念出发,以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哈姆雷特》;以理顺复仇与人生、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命运、他的犹豫和他的感情。由于哈姆雷特是同时作为复仇者和复仇对象的,所以其悲剧也就带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并称为清初戏曲舞台上的双璧。它一出现就在当时的剧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桃花扇》在内容和艺术上有何成就?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简谈《桃花扇》中的杨龙友汤国梁在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中,杨龙友这一人物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在戏剧结构中,他起着其他人物无法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杨龙友这一人物形象的评论存有不同意见。或以为他是一个八面玲珑、两边讨好的政治投机分子,或以为他是...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晚清改良主义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极为广阔,著作极为丰富。注《桃花扁》只是他一生学术活动中的芥豆小事。然而,就是这件事也能看出他的学术活动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气息和真切的现实感。梁启超一生经历极为复杂,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而后已焉。若夫其  相似文献   

18.
《长生殿》、《桃花扇》与清初遗民心态苗怀明《长生殿》、《桃花扇》可谓清代戏曲史上的双璧,这不仅表现为其刻画人物、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的创新与成功,而且还表现在其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内涵上。这两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清初广大知识阶...  相似文献   

19.
张阿利 《人文杂志》2003,(4):111-114
由清代戏曲大师孔尚任首创的《桃花扇》传奇 ,多少年来不仅成为后人敬奉的经典之作 ,而且也成为后代艺术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 ,进行改造和创新的热门题材之一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文本。本文通过比较和辨析 ,试图探讨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典的承继性 ,探讨不同文本形态对经典文本的不同取舍和表述方式、角度等 ,探讨不同时期创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不同意指和情绪 ,等等。  相似文献   

20.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作为结局,这是此剧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有的说,这个结局掩盖了侯方域入清后应河南乡试而有亏气节的事实,有的认为是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许多人避世隐居的历史现象,有的说这是宣扬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的消极思想,有的则认为是倡导人们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人们较多的从作品对历史事实的直接映照或者从单纯的思想倾向去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他们的观点都自有其道理在,不能简单论断其正谬。这里只想从另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