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带来的资源下乡,使得基层政府自主性由“约束型自主”发展为“依附型自主”,而“经营政治”则是这一背景下乡镇政府行为的新动向。基于湖南省X村民宿项目的调查发现,项目运作中的“经营政治”本质上是以政治逻辑替代市场逻辑,而为了实现这一逻辑转换,乡镇政府通过策略化宣传,吸纳乡镇多元主体共谋共荣,最终形塑出一种“政治分利”秩序,以服务于乡镇政府政绩及相关资源获取的需要。具体来说,“经营政治”的形成,是源于乡镇约束性的强化、体制性激励的增强以及政策性空间的扩大;而其蕴藏的风险,则在于某种不可持续的政治分利秩序、地方代理失序以及亮点打造的负外部性。乡镇政府“经营政治”的出现,客观上推进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关于“政权经营者”和“经营村庄”的理论研究,也为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角色功能提出了难题。  相似文献   

2.
“项目导向”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自主性、交流性、情境性,但对语言形式的系统关注尚有欠缺;“形式聚焦”能促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但它必须纳入到注重意义的交际环境中,才会对语言习得产生最显著的作用.“高级职业英语”的教学试验证明,项目导向为形式聚焦提供了可行的实现方法,而形式聚焦则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语言;形式聚焦与项目导向的结合,能促进学生语言语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项目下乡过程中的资源输入和规则引导,重构了村庄内部的治理秩序。资源和规则下乡之后改变了村庄权力的运作逻辑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规则,构建起了村庄内部的“权力-利益网络”。村干部稳定的周期性选任、利益分配的圈子化和项目运作的封闭化是村庄内部“权力-利益网络”的外在特征。信息分享构建起的关系网络,利益让渡推动的秩序运转,责任形式化形成的自主秩序等催生了村庄内部的新秩序。项目下乡推动村庄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时形塑了村庄内部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项目落地是项目所承载的国家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资源的性质及其分配方式直接影响项目落地的具体实践机制,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不同影响.基于苏中X村和鄂东B村的调查发现:东部发达地区资源丰富,项目资源以"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普惠性分配,强化村干部的任务导向逻辑,形成以利益动员为核心的项目落地机制,结果造成农民责任意识薄弱、基层治理弱化等资源消解治理局面.中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项目资源以"村庄本位"进行竞争性分配,形塑村干部的内部治理逻辑;村干部充分利用人情关系面子等社会动员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资源输入反而能激活村庄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共规则.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项目之政策目标与村庄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与转化.  相似文献   

5.
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绩效的高低已受到多方关注,但目前生态治理项目管理中因价值缺失导致项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频发,研究者认为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绩效评价需要在公共价值视阈下更关注项目本身公共性价值的追求。生态治理项目的外部性与纯公益性与其他公共项目不同,公共价值视阈下分析生态治理项目所追求的核心公共价值是公众满意,具体体现于公平、民主、效率、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等价值中。结合生态治理项目实践,深层分析其公共价值确定、创造产生、传递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涵盖“过程+结果”的生态治理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生态治理项目。  相似文献   

6.
村企共建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资源依赖—回应策略”分析框架,对浙江省X村村企共建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究村企共建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村级组织与企业主体间存在着“资源依赖—回应策略”的实践样态,即村庄对企业的精英人才、组织建设等组织资源产生权威性依赖;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等市场资源产生发展性依赖;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源产生治理性依赖。面对着不对称性依赖,村庄往往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性自主,选择与企业进行组织共建、发展共融、社会共治的回应策略,调节对企业资源依赖程度,从而塑造出权威吸纳、发展借力、治理增能的复合机制,提升乡村振兴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以鲁西南农村的农业产业振兴实践为例,探讨就地城镇化的均衡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机制。结果发现,鲁西南的农业产业振兴加速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的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民“迁移进城”的替代选择;经营产业与经营家庭过程同构的家庭组织机制、产业配套与日常生活需求契合的政府服务机制以及农民转型与村庄发展目标整合的职业化动力机制共同形塑了就地城镇化实践,并实现了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均衡的城镇化发展可以依托于农业产业化路径来实现,关键在于要实现以农民为实践主体和以村庄为建设载体的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相似文献   

9.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与提升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在操作性界定学前教育综合质量定义的基础上,探索了运用《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支持幼儿园教师理解、评价和提高班级学前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者采用单组前实验研究设计,干预过程为参与研究的四所幼儿园的教师学习并持续使用评量表中的项目对班级教育实践进行评估和评估基础上的调整。干预前后的ECERS得分和教师访谈数据对比显示,教师理解和运用ECERS的过程丰富了教师们对幼儿园综合教育质量的理解,帮助她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运用反思开展班级教育质量评价,更支持了她们通过转变观念、调整实践来改进班级的教育质量。因此,研究者鼓励幼儿园教师运用标准化工具辅助自己的反思性实践,将质量评价和质量提升整合起来,从结构、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来提高幼儿园综合教育质量。此外,在质量评价和提升过程中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实现与西方观念和实践的互鉴和共享,探索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提升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反思其管理中因价值缺失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认为生态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更需关注其本身公共性价值的追求。生态建设项目有着与其他公共项目不同的特征——外部性与纯公益性,因此基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分析生态建设项目的公共价值是一个价值体系,具体体现于公平、民主、效率、经济性、可持续性、生态效果利益等价值中。结合生态项目实践,深层分析其公共价值确定、创造、传递的过程,构建由“过程+结果”构成的生态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生态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2.
项目进村是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式,村庄回应能力事关项目实施成效。基于村庄回应分析视角,从项目进村中村庄对项目诉求的感知、与各个主体的认同构建以及实施主体间的共同行动三个回应过程,深入分析Z省W村改善项目进村实际效果的系列行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提升村庄回应能力优化项目成效,需要以项目技术治理作为项目落实的基本遵循、调动村庄内部力量作为实现项目进村利益多赢的有效渠道、增进村庄内部的信任联结作为项目推进的有力保证、发挥乡村非正式规则对项目进村的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议题。鹅镇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经营内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该模式实现了现代农业与村庄社会的有效融合。这一模式的实践运作依托三个重要机制:一是地方政府引导,即通过制度供给、政策激励、风险防控等方式引导村社集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二是村社集体统筹,即统合分散土地以实现整体流转,从而统筹协调农业规模经营实践;三是农民自主参与,即农民自主确定农业经营主体,民主协商地租价格,与农业经营主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在该模式下,农业经营规模适度且经济效益较高,农业经营的社会效应溢出,农业经营的村庄治理效应较为显著。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应当注重农业规模经营与村庄社会的有效融合,以促进农业与农民福利、村庄社会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呈现为“共有私用”的地权形态。农民集体包含了权利主体、关系主体和制度主体,三者的弹性关系赋予农民集体以实践本位的存在模式。农民集体扎根于土地秩序之中,且从土地秩序中汲取政治动力,推动了土地政治过程。土地政治过程内在于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逻辑,体现了权利与权力、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土地政治过程塑造了集体的统一性和自主性,凝聚了村庄的政治性,在促进土地秩序更新和土地价值实现的同时实现乡村秩序整合。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须适当平衡集体所有权与农民土地权利的关系,维系乡村秩序再生产的活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平均化和超小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严重障碍;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严重浪费的矛盾十分突出;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及劳动力投入与农民的两栖化矛盾等.土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应重视农民的作用;要正确看待土地制度变革中政府的行为和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应坚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土地制度的变革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且项目资源下乡愈发趋于经营村庄。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目标的政绩考核,将项目资源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围绕乡村景观化打造的项目资源下乡由此呈现经营性转向。这种经营性转向形成项目资源下乡的经营逻辑,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通过资源的持续性输入打造亮点,借助行政力量对村级组织的替代主导村级发展,并利用招商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资本公司化运作,从而实现对村庄的整体性经营。但其经营实践却带来项目资源的供需脱嵌,导致下乡资源被资本攫取,同时引发私人争利意识,造成村民脱域,瓦解村庄公共性,在此过程中村治主体的更替与村级组织的边缘化也不断弱化村级治理能力,导致村级治理脱嵌。从资源下乡视角观察,发现这一治理困境是由下乡资源内在发展导向的异化所致,项目资源下乡具有特定发展目标与发展要求,但其发展导向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竞争中被异化成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论倾向。基于此,项目资源下乡应立足村庄与村民本位,通过激活基层治理实现下乡资源的发展目标,以治理促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城乡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注重在项目化实践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是一种强调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本文基于项目牵引式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组织实践。课程在对理论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设计项目,以项目为牵引组织课程教学,并辅以恰当的考核评价方式用于反馈教学效果,帮助持续改进。实践表明,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课程以知识应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建设,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适用于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本研究基于5省10村的社会调研,从村庄内部的视角出发,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整体图景,剖析数字技术形塑乡村社会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多重效应。研究发现,外源性的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内部系统的过程中,以硬件和软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发展的底层架构和技术基础,并在乡村多元场景中广泛运用,这构成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运行的整体图景。乡村内部各要素在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结构性变化,数字技术在不同层次和维度重塑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和社会生态,农民个体生活、乡村群体结构、乡村产业形态、乡村治理形式、乡村公共性等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构。本研究认为,数字乡村的研究、政策与行动应该从技术变革、主体赋能和村庄本位的角度出发,在尊重村庄主体性和保持乡村性的基础上,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的调适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富人治村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实践样态,对基层民主具有重要影响。浙东A村的经验表明,在富人治村的民主实践过程中,村庄政治朝着寡头化的方向演变。富人治村的民主性质是形式化民主,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金钱化、民主过程程序化和民主治理私人化。形式化民主是由民主政治法制化、参政资格经济化和政府与资本结盟共同塑造的。形式化民主不符合基层民主的发展方向,并造成基层民主萎缩、基层政权合法性受损,村庄的公平正义被破坏、村庄矛盾增多,最终导致村庄发展不可持续。富人治村的民主实践不能脱离群众,要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与工作相脱离的弊端,本研究尝试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与学关系上的创新,"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评价方式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