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话语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力量对真理的建构作用,从而反应出女性对具体事件的价值趋向和批判性态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哈代的战争诗展示了大量的女性声音,促成了诗歌中的多声部模式,这在其它战争诗中是不常见的.哈代战争诗中的女性声音时而直抒胸臆,时而由他者转述,时而沉默.各具特色的女性声音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黑暗面,消解了战争的必要性,成为表达反战思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对四十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四十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进行总体勾勒 ,着重考察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及其小说创作的时代色彩、文化意蕴及特有的性别意识 ,通过系统的分析 ,找寻战争与四十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 ,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四十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在反战电影中,女性是经常出现的一种基本元素,因之也成为反战电影的一个基本母题。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但女人从未在战争中走开。关注女性命运是反战电影反思战争问题的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远离战争的各种女性在各自的人生中因为战争而遭受毁灭、摧残与异化的命运,也许能够更深刻地揭露战争非人性的本质。在女性母题中,书(信)、吉祥符是最基本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书写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书写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丁玲、草明等人为代表的充满民族国家意识的战争书写;以陈敬容、萧红等人为代表的注重对现实的沉思默想的战争书写;以张爱玲、苏青等人为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的战争书写。三种形态的女性战争书写各有其主要特征和意义,之所以出现这三种书写形态的原因在于:战争对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及战争对男女性别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5.
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学的传统叙事模式,故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处在“被看”的地位。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被看”历史命运的改写,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小说对经典叙事视角的反叛色彩尤为明显。以叙事学为理论背景,从女性主动“看”的突围路径、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女性叛逃男门后的自我迷失三个方面,浅析《一个人的战争》立足女性视角叙事为改写女性“被看”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走出非洲》是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被认为是西方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书写了自己在非洲17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抒写了一个处于特殊地位的女性确立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集中体现了这位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显示了其富有远见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生人神话,除了胎生以外,还应包括化人、造人等叙事.在母系氏族社会,创造人类的女娲、依罗娘娘等被尊奉到很崇高的地位;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性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样作为生人神话主角的女性形象,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丧失了人形.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某种为女性主角特地设置的禁忌,通过禁忌而使女性命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厄普代克之所以创作女性小说,是为了平息女性主义批评家对自己的不满。在女性小说中,他探讨了“女性与权力”、“女性与家庭”以及“女性与艺术”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反思性和独特性。但整体而言,厄普代克的女性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上很难成为标志性之作,毕竟,女性小说不是厄普代克最擅长的题材。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的消蚀——后现代视域下的女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背景下,女性消费与传统消费形式已大相径庭:符号消费超过实物消费,她们重视商品的符号意蕴和价值内涵,期望从消费中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女性的身体成为一种"最美的消费品",成为女性创造自我的一个舞台;各种媒体搭起了商品符号的全部认知结构,女性正是在它们的诱惑下进行消费的.作为被构建、被物化、被诱惑的消费主体,女性主体性的消蚀在这3种消费中充分地显露出来.当然也必须看到,消费使女性从私生活领域中暂时解脱出来.成为其彰显和发展主体性的一种途径.而女性主体性在消费中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时代转变.基于此,消费才能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战争动员措施推动了根据地农村女性角色的转变,而根据地农村女性角色的转变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推动了战争的胜利.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动员措施与根据地农村女性角色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