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0.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占据谓语中心的句子,它是根据谓语的性质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50年代初,以丁声枪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中国语文》上提出了“形容词谓语句”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了分析,然而对形容词充当谓语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从《马氏文通》至今,对形容词谓语句的研讨,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字(词)的角度来研究形容词谓语句”.这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马氏文通》把静字(形容词)充当语词(谓语)的情况放到实字(实词)类加以研究,并着重…  相似文献   

2.
侮”字的归部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个争论不体的问题,从《说文》“古文从母”及马王堆帛书通假字来看,当归之部;《诗经》中“侮”与侯部通押说明它在《诗经》时代已转入侯部。《楚辞》中从“母”之字归之部。“侮”字归部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讨论某字归部时,应综合考虑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3.
《诗经》里有一种由“叠音形容词+者+单音节名词”构成的四字格(本文称为“BB者A”式)句型。这种句型,《诗经》里不多见,仅出现在“风”诗的《豳风》和“雅”诗的《小雅》里,据初步统计,除重复出现的外,共有七例,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原因有三点:1.当时的语言发展,词汇量增多,双音调增多,语法结构的复杂化;2.受“中和”审美观的影响;3.为了吟唱的需要。文中还列学了《诗经》中构成四字句的五种方法:1.根据音节割分;2.加村字;3.将词语并列或重叠;4.省略句子成分;5.倒置词序。  相似文献   

5.
力创新义求真谛——评高亨的《诗经今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诗经》,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千多年来,对它的传笺注疏绵延不绝,有关著作汗牛充栋。建国以后,《诗经》的注释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出版了不少的选注、选译本,流传颇广,成绩可喜。但是,对三○五篇进行全面、系统地评注,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还是第一部。《今注》按照传统的编排次序,对三○五篇作了简明扼要的题旨说明和字、词训释。一些需要进一步考释的字、词和引证的史实,则在每篇注后的附录里详加说明。书前另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了三百篇的采集编选、流传分类以及产生的地域和时代等基本情况。对《诗经》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二“南”是否应从“风”中划出另列一类,“风”、  相似文献   

6.
《百姓生活》2014,(2):79-80,F0003
《诗经》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章节,并配以简洁准确的注释和译文,浅显易懂。“学与用”栏目特色鲜明,将《诗经》学习融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之中,形式新颖,可读性强。书中还有“类句”“博闻”“成语”等板块,有助于扩展小读者的文化视野。由王逸群编著,32开本,定价15.00元。  相似文献   

7.
辨析“女字”音义应遵循的基本准则谢志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发表了唐功的《试论“女书”注释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试论》),文中对拙著《江永“女书”之谜》的“女字”注释提出了十余条所谓的“错记、错译、错释”,并指责这...  相似文献   

8.
带“得”的补语句结构是汉语所独有的,其共同特点是中间有个助词“得”字,“得”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后面有一个补语,即“动词或形容同十得十补语”,补语是对“得”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受事或施只)进行补充说明的成份.其中,有的补语表示可能(possibility),称为可能补语;有的则表示结果如何(m叫个达到何种程度(dee)、处于何种状态(State)、具有什么样的属住(CharaCtC)等,此类补语较为复杂,请看了例:人组:这个礼堂能坐得下一千五百人.这些星星是肉眼看得见的.B组:小毛和他妹妹都冻得友抖.吵得谁的…  相似文献   

9.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10.
《周礼》汉注“读为(曰)”、“读如(若)”新探──略兼及《说文》“读若”例江中柱读书治学,必先正字、明字音、了解文籍中的字是正字还是假借字。西汉时,一般用直接注释的方式来表示,不用术语,不作特定的说明。到了东汉,有关上述四项内容的训诂术语得以产生并有...  相似文献   

11.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保存的305篇作品,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期。从汉代起,一般人读它就需要注释的帮助了,注释《诗经》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称做诗经学,属于经学的一个分支;《诗》本文也就叫“经”,“经”和“经学”结为一体,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统的诗经学是以《诗序》为纲的,《诗序》即《诗经》的题解,但大多不合于《诗》的本义,而读者却往往奉为圭臬。所以(宋)章加愚感叹道:“《诗序》之坏《诗》而《诗》亡,……自儿童读《诗》即读《诗序》,已入肌骨矣,……诗人之旨虽吾夫子夏出,安不亡乎?”宋元以来,儒学趋向市俗化、乡俗化,《诗序》的影响更浸入社会底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社会风尚、人伦道德所给予的影响,诗经学可能比《诗经》本身还大得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4.
“女桑”一词最初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对其含义,历来注释不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毛传,郑笺,《朱熹集传》,郭璞注,《辞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结合诗文内容来看,“女桑”应释为“柔长的小桑枝”,其中“女”字合有“小”、“嫩”、“柔”、“弱”等义。在后世典籍中,“女桑”已变成“小桑树”之义,但这已经不是《诗经》中“女桑”的最初含义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约二百三十年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当时北京话为基础写成的。本文拟就其程度副词“最”的用法的分析来比较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方法如卜;(1)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所修饰的是哪些词、哪些结构(2)对所饰词语的具体分析a.对动同、形容词意义的制约(褒、贬、所表达的情感等)b.对动词、形容词有无音节限制C.其他结构,结构的类型门)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不”的连用(4)与现代汉语功能的比较归纳据统计,《红楼梦》的程度副词“最”共出现186次,修饰的词语有形容词,动词和动词短语。《现代汉语八百…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下位分类和配价研究的理论,我们把《庄子》730个形容词从意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分为四个大类七个小类。《庄子》形容词一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是“S+PA”;二价形容词的基本句式有三种:(1)N1+A+於(乎、若、如)+N2;(2)N1+A+N2;(3)N1+A+Q。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文学史就是从《诗经》开讲的;同样,研究汉语发展史,也是从《诗经》开始的。汉语古音的研究,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和谐声字。在语言方面,《诗经》创造的写景状物、抒情、颂扬、讽刺等语言已达到较高的境地,并且创造了丰富的形容词。在修辞上,《诗经》开创了赋、比、兴手法(?)在语法上创造了许多语气词(?)我们可以从《诗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列女传》引《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留在刘向《列女传》中的《诗经》诗句注释,与当时的传统注释和后世毛公以外的“三家诗”注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而具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是围绕《列女传》引用《诗经》的情况及相关材料,对刘向引《诗》的独到之处略作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保存的305篇作品,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期。从汉代起,一般人汝它就需要注释的帮助了,注释《诗经》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称做诗经学,属于经学的一个分支;《诗》本文也就叫“经”,“经”和“经学”结为一体,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统的诗经学是以《诗序》为纲的,《诗序》即《诗经》的题解,但大多不合于《诗》的本义,而读者却往往奉为圭臬。所以(宋)章加愚惑叹道:“《诗序》之坏《诗》而《诗》亡,……自儿童读《诗》即读《诗序》,已入肌骨矣,……诗人之旨虽吾夫子复出,安不亡乎?”宋元以来,儒学趋向市俗化、乡俗化,《诗序》的影响更浸入社会底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