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徐舜  徐雄 《兰州学刊》2005,(3):232-234
改革开放后, 沉寂多年的宗族在乡村复活,对当代农村社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影响了村民自治的进程.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中研究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宗族传统厚重的国家,宗族曾是中国农村社会一种重要的治理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宗族仪式重现和宗族功能的“显扬”,宗族研究又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建立以后中国乡村社会的宗族,大多数学者认为改革前是处于被打击、从而被瓦解之中,改革后宗族逐渐重建和复兴(黄树民,1989;冯尔康,1994;钱杭,1995;阮新邦、罗沛霖、贺玉英,1998);但Potter夫妇(1990)、唐军(1996)、赵力涛(1999)的研究却表明另一种状况:宗族在改革前仍然存在,而且通过它塑…  相似文献   

3.
吴兴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 ,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 ,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 ,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将吴兴沈氏这一特定的宗族作为典型 ,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其作个案研究 ,可以探求这一宗族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南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段宗族制度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宗族活动对村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族权曾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形式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解放后,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国家权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宗族权威被彻底推翻,宗族活动近乎绝迹。然而80年代开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宗法思想复萌、宗法势力抬头的现象,并且宗法活动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我国乡村政治的建设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现象却是在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一、背景:宗族活动的复萌农村改革对中国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另一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5.
唐:我注意到您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致力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在80年代的学界,这还是一个陌生的全新领域。请问,您开垦这一领域是出于何种考虑?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万:涉足现代西方伦理学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读本科时,受到章海山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族组织经历大众化过程,宋代以降拥有广大成员,是民众性、宗法性、自治性的合法团体。它是家国一体专制主义的基础,又是实行民主政体的基础。宗族具有依附于政权及为其成员谋利益的双重性,作为民间组织,反映成员诉求、关注成员生活,它的宗法性意识形态是一回事,生活实践本身是另一回事。选辑资料取材于清代形成的各种类型的记录清代宗族史的文献,也部分取材于民国时期的有关图籍。图书文献包括实录、政书、史书、文集、方志、笔记、档案等各种类型,尤以族谱为主体。选辑汇录的宗族史资料有三个特点,一是尽量保持史料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二是官方有关宗族的方针政策文献与民间宗族活动文献的结合;三是资料拥有量比较多,约有200万字。这是就宗族史研究而言,同时对历史学的整体研究有特殊意义——为勾勒中国历史全貌提供丰富的不可缺少的素材,为史学的综合研究法的进一步实现提供可能。它还能为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文献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提供学术资料,意义不凡。  相似文献   

7.
刘军  王询 《北方论丛》2007,(1):105-109
在历史上,中国的宗族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的宗法制阶段,东汉至唐中叶的士族、世族阶段,宋以来的庶民宗族阶段。其间,春秋至西汉,唐中期至五代,可视为两个过渡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宗族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主要的变化有:第一,宗族的平民化、庶族化;第二,宗族与政权组织的关系弱化、间接化;第三,宗族内部关系松散化,制度化程度和强制性减弱。此外,还发生了宗族聚居由北盛于南向南盛于北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正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一个探索领域。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国际政治学界都需要在这一领域有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投入。一有关国际组织与中国之关系的理论研究,迄今为止缺乏现成的分析框架,这与国际制度理论本身的不完备是有联系的。后者若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克莱斯勒(S.Krasner)主编《国际制度》和基欧汉(R.Keohane)所著《霸权之后》两本书的出版作为起始点①,至今不过20年的时间;尽管这一理论学派算是国际关系学框架内发展较快的分支,专家们仍然不认为它已到了成熟的阶段②。至于在…  相似文献   

9.
试论民国时期农村宗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农村宗族的变迁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一方面 ,农村的宗族制度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冲击 ,而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 ;另一方面 ,由于这一时期宗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并未被动摇 ,国民政府无力也无意于摧毁宗族制度 ,加之宗族制度本身发展的惯性 ,使得民国时期宗族在缓慢衰落的同时 ,又呈现出一些发展和变异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学术综述是研究工作的起点,特别是开展一种新的史学研究之时,不仅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还需要对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把握,作为学术支撑。甚至可以说,新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新的学术综述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就反映了这一情形。中国社会史研究活动还反映在年会、年度、专题、阶段四种类型的学术综述里。社会史研究综述是对这一领域理论与专题研究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对于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新史学追求需要新的学术综述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  相似文献   

11.
吴欣 《文史哲》2012,(3):27-36
山东运河区域聚落的形成,既受自然环境尤其是京杭运河的影响,也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不同的宗族组织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墓祭、修族谱、建祠堂等方式敬宗收族,强化各自边界,但落籍先后、资源分配、文化势力不均衡等原因,又导致大小宗族进入家族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进程并不完全相同,而这种差异取决于地域族群的构成及空间环境的变化。山东运河区域的地理性空间维度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水利、商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和村落社会关系的构成。这表明,宗族与地域的契合,是理解区域宗族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以后士大夫与国家主张以宗族、乡约、保甲治理基层社会,明代发生宗族乡约化,清代进一步出现宗族保甲乡约化,宗族因受保甲、乡约的影响更加组织化.清雍正四年(1726年)出现的族正制正是这种宗族保甲乡约化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解析新发现的福建、浙江总督觉罗满保的两篇奏折以及朱批等资料,探讨了族正制出现的过程,并确定了族正具有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属性,进而阐发了对于明清宗族特点以及宋代以后基层社会体系发展历史趋势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4,(2)
唐代宗族处在中国古代宗族的转型期,是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的交会之处:它在南北朝时代中古宗族衰变的基础上,基于隋唐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方面继续着南北朝以来以世家大族为核心的中古宗族的衰变,同时又开启着宋元以后近古宗族的历史。其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宗族的分野日渐清晰;二是其居住形态从"聚族而居"发展为"宗族聚居";三是宗族政治、军事功能的消褪;四是近古宗族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周泓 《学术研究》2013,(1):31-41
宗族是汉人社会研究的核心论题,商者是中国传统社会既有内容。笔者基于杨柳青镇乡研究,提出市镇"商域宗族"论说。认为商号是市镇的空间与记忆符号、基本组织形式,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类型并引导市镇类型,宗族及其延伸组织为农人和商人市民所共有,宗族作为商人天然的内层信任机构具有商营功能;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核心圈层,中国式市民社会是绅商、商绅人格的复制或放大。它补充了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和施坚雅的市场划分类型,以及华北的商域研究。基于市镇商域圈层和乡社信仰圈层的"圈层格局",可为汉人社会关系结构提供新解析,并对差序格局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5.
陈兴贵 《天府新论》2016,(2):124-130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这为宗族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重庆松溉罗氏宗族以元末明初入川的罗祥胜为始祖,于1992年开始新修族谱,1995年开始举办清明会,2006年开始重修祠堂,上述活动预示着罗氏宗族已经开始复兴。松溉罗氏宗族复兴历程表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是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文化机制,农村社会的意义危机是宗族复兴的外在社会动因,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宗族复兴的经济基础,服从当前政治的总体要求是农村宗族复兴的生存策略,族内精英的文化实践是宗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义序是20世纪30年代林耀华研究中国宗族乡村的一个标本.解放后,义序宗族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其变化肇始于土改.土改是在特定区域中进行的,而义序土地分散、近市郊、商业发达、非农职业过半、宗族发达等,这是理解义序土改的前提.义序土改的过程也是其宗族瓦解的过程.首先,族田的征收导致宗族经济基础的消解;其次,祠堂的征收使其作为宗族“集合表象”的消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表象”彻底消除,祠堂保留着宗族记忆,起着隐性宗族认同的作用;最后,族权的瓦解是族田祠堂的征收、阶级斗争和农会、乡村政权建立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闽南出现了传统宗族活动复兴的现象,但以往具体的个案研究不多。本文以晋江市庄氏宗族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宗族在社会功能、宗族管理、宗族之间关系以及女性参与等方面的变迁。闽南传统宗族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宗族在不断调适自身功能的同时,还通过投入当地经济建设,吸引海外宗亲力量,参与地方公益事业等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继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较强的宗族性特征,宗族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与其成员在科举、仕宦方面的成功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古代中国宗族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影响,能有效了解中国教育形态的变迁与成效.明清时期徽州在科举及仕宦方面成就显著,其宗族在对子弟科举、仕宦方面的奖掖形式及旌表方式经过年代的传承具有了风俗的特质,这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宗族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瞿州莲 《船山学刊》2005,(2):151-153
当代复兴的宗族组织是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冲击后的残存宗族,组织形态与传统的宗族组织相比,已表现出现代社会才能有的特点。本文以青龙村各时期的行政制度与当地宗族制度重合程度及宗族的日常活动为例来分析残存宗族组织的隐含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近代社会中的宗族制度:一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族权作为地方势力抬头;二是宗族制度对近代社会的适应;三是宗族制度受到批评和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