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超越性界定为道德行为的无私性、非功利性和自由性。道德超越性的实现取决于道德建设能否遵循三个规律 ,即道德建设主体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道德建设环境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本身的发展形成的规律。道德建设只有在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才能实现道德利他对道德利己的超越 ,达到无私性 ;实现价值性道德对工具性道德的超越 ,达到非功利性 ;实现道德自律对道德他律的超越 ,达到自由性。  相似文献   

2.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难题。多年来 ,我国哲学伦理学界对此进行了探讨与争鸣 ,但仍未得到完满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经济决定论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论是不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可以这样表述 :人性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是个性、集团性和共性的统一。人性理论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表现为它是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人性对道德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三个层次与方面 :第一 ,人道主义意义 ;第二 ,道德价值意义 ;第三 ,道德理想意义。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人的本性即他们的需要 (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最初动力 ,不断的人化自己与动物相同的自然本能 ,丰富人的社会性 ,弘扬人的主体性 ,不断使德性超越天性 ,理性指导约束本能 ,社会性超越一己偏私、丰富个性 ,这正是人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理想人性的造就成为道德的最终目的 ,人性论构成各种伦理学说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道德选择有利于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而应通过加强道德环境建设、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等来引导个体道德选择。从根本上说,应遵循由外及内的逻辑理路,对人的道德选择进行引导,不断提高其自觉、自律意识,强化其责任感,从而实现自由道德选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如何摆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困惑 ,是当前伦理学的核心与焦点。针对这一问题 ,多数学者往往热衷于从经济和法律方面寻找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对策 ,这虽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由于忽视了对主体自身道德自律发展规律的探索 ,忽视了对主体自身解放与道德自律关系的研究 ,导致他们并不能真正抓住摆脱困惑的根本。这是因为 ,只有切实把全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心自觉行为即真正做到道德自律 ,才是摆脱道德困惑的关键和根本 ,而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充分证明了真实主体及其解放才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从思想发展史的角…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关于什么是道德本体的思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诗》《书》时代以天为道德本体,孔子时代以命为道德本体,孟子以后以心性为本体。从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的角度分析了各阶段的道德本体的特点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以显示人的道德主体性在三个阶段的更替中不断得到提升。文章的结论是孟子的心性本体论使自律道德成为可能,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伦理哲学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净化以及网络秩序的规范,亟需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谐网络的构建呼唤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网络主体要在遵循无害原则、尊重原则、适度原则以及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把握道德自律的内容,建立牢固的精神屏障,做到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对网络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使网络真正成为宣传科学发展观、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风采的重要载体,以虚拟网络世界的和谐来促进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9.
道德上的自我实现是指人通过道德生活彰显、实现自己的理性本质或道德自我,从而实现人道德上的价值与尊严.人道德上的自我实现开始于人与自我层面,展开于人与他人层面,并最终完成于人与自然层面.这就是人道德上自我实现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葛畅 《学术探索》2004,(8):9-12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而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因而自由也构成了道德的本质。另外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的论述,也能体味到道德的自由本性。作为道德本质的自由有三重涵义:其一,选择自主性;其二,"实践"性;其三,"解放"性。从道德的自由本质出发审视当代德育,从中会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以追求人性的复归、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遵循,针对宗教、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等不合乎人性的现实存在和价值理念进行根源追逐和价值审判.其核心理念是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基础,人的尊严以及生存发展.以此为根本展开道德批判,而批判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构建新的道德理想及其存在基础,即新社会形态的构建和新道德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有一种强势研究误区,即把马克思唯物史观视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真理学说,忽视甚至否认其“真”背后的“善”的价值取向。实际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不仅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的学说,也是批判资本主义、诉诸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善”的学说,内蕴深厚的道德关怀精神、科学的道德批判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是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道德是塑造和完善人性的一种实践-精神活动。德性与自由是道德的两个基本构成因子,是道德的本体规定。德性是人性的升华,是道德的实质规定;没有了德性,道德的人性底蕴将不复存在。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是德性的形式根据;没有了自由,德性的自律本质将无从显现。德性与自由的融通,是道德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4.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律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而道德自律是道德建设的基础。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主体的自律水平,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软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工程中,道德主体道德自律实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正确处理好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陶立霞 《兰州学刊》2016,(4):96-101
从传统向现代发展进程中,道德模式经历了从德性伦理向规范伦理的转换。规范伦理为现代社会发展制定了维持社会稳定的道德规则,却无法解决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冷漠,使得人们免于陷入价值迷失、道德沦丧的精神困境。社会道德不是道德自身独立展开的过程,而是自律与他律、个体自觉与社会调控的统一,是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互动。道德完善的途径,不仅需要完善的规则支撑,更需要个人内在德性的培养与全社会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道德建设,要积极培育和增强主体的自律.什么是自律,马克思主义自律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增强人们的自律,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怎样,搞清楚这些问题,对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自律的基本思想提起道德自律,不能不想到康德.康德把世界区分为两个平行的领域.与此相适应,他把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因果规律;另一类是意志或道德的规律.对人来说,自然规律是自然立法,是他律,而道德规律是法由己立,是自律.人是目的,自律高于他律.  相似文献   

18.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生存中的“我→你“关系和“我→社会“关系的缔结,前者生成道德自律,后者展开为道德他律。从道德他律角度看,制度统摄下的政府权力性质与要求,是形成、影响、改变我的道德作为与不作为的根本力量,因而,打造我的道德作为生成的社会平台,其重心是创新制度、约束权力,重塑政府典范形象;其根本任务是重建以人道、平等、公正为价值原则,以“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为践行方向的官员道德;其基本方式是重塑传媒文化的道德精神,使其担当起时代发展的社会道德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