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相伴随的,是农村刮起了形形色色的"共产风"。"共产风"的出现,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体制的必然产物;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思想,战争年代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也对"共产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1958年底至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的纠"左"中,毛泽东对"共产风"作了尖锐的批评,各地也通过算旧账的方式对"共产风"作了一定的纠正。  相似文献   

2.
朱德投半票     
《可乐》2007,(11)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央决定在全国成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全国范围内出现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全国泛滥。  相似文献   

3.
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该文件的出台,使农村形势逐渐转好.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农业六十条"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条例,并从中获得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的几年,在我党和国家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党先是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后由此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严重下滑,在农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党在1961年发动农村大调查,为着手调整由“大跃进”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做准备。“农业六十条”即是农村大调查的最重要的成果。它自1961年3月制定到最终通过,几经修改与反复。这修改与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党对人民公社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最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比较成熟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为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时的讲话。从此,人民公社好的口号立即传遍了中国大地,全国农村很快就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两三个月全国农村就实现了公社化。1958年8月至1961年4月,我担任广东省封开县南丰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是公社化运动中的第一任公社书记,亲身经历了公社化运动兴起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1958年我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起,到1968年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前,党曾领导农村人民公社不断进行了整风整社运动.在近5年的时间里,这一运动若断若续,时松时紧,运动各时期的内容、性质、作法等也往往大不相同.这一运动所表现的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党对农村人民公社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及其变化.本文试将党领导的农村人民公社整风整社运动划分为5个时期,并对每一时期运动的过程、内容、特点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变迁经历了从最初的互助组到人民公社,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组织的变迁隐含着农民合作运动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兴起的过程。通过对新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变迁历程的研究,分析农民合作运动兴衰的原因,从而为促进当前农村合作组织持续稳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克服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平均主义倾向所领导开展的反对"一平二调" "共产风"运动的问题作了一简要历史回顾,并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 实事求是地对其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是人民公社发展生产的方向,也是人民公社有别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特点之一。一年多以来,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办起了约七十万个工业单位,这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一件新事物。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的大跃进,并且给向称落后的农村展示出一幅工业化的伟大前景,因此,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并且在群众的支持下不断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人民公社"的表述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混乱;二是以偏概全。"人民公社"一词源自农村,但它是特指。后来拓展到城市的公社。探讨存在误区的原因:主观方面是人们没有城市人民公社的意识,客观方面是传播城市人民公社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几近空白。  相似文献   

11.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2.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