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之争陈世英1943年12月1日、美、英、中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公布于世,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①那么香港呢?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  相似文献   

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43年11月21日中美英《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应将1895年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然而,1948年底随着国民党大陆政权末日的临近,美国公然违背《开罗宣言》,鼓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说”,阴谋将台湾从中国本土分离出去。本文试就解放战争末期美国分离台湾阴谋及其破产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二战时期,美国出于削弱日本的目的促成《开罗宣言》的签署。但是美国政府即使在全力支持蒋介石政权的同时,也玩弄两面手法,暗中试图将台湾分裂出去,无视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联系,刻意淡化《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台作好铺垫。从《开罗宣言》到“台湾地位未定论”,表明美国对台政策的急剧转变。实际上,这种转变是有内在逻辑规律的,其政策也是一贯性的。  相似文献   

4.
《中华魂》2014,(24):4-5
开罗宣言发表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发表。宣言主要内容:一致同意三国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对日作战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使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三国将坚持长期作战,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签订的《开罗宣言》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饱受日本侵略苦难的国家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文件肯定了台湾和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作为主推动者之一的美国却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随意打破战后新秩序,与日本单方面媾和损害中国的利益。本文基于美国对《开罗宣言》的态度转变,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指出在当下中日海岛争议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凸显《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解读与运用作为思想志向的《开罗宣言》是扭转美国对中、日现实解释及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中最核心的概念。在主权概念为近现代国家所普遍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历代政府已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并进行了有效治理。而《马关条约》、《开罗宣言》等国际性文件中有关日本政府非法窃取中国领土台湾,以及国际社会迫使日本政府将其非法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归还给中国的记载,是台湾主权归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法律依据。当台湾少数人企图单方面改变台湾主权归属时,中国的主权者使用武力以维护主权的完整,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合法的,任何国家干涉台湾问题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违犯国际法准则的。  相似文献   

7.
张郭 《国际论坛》2015,(1):37-42,80
《开罗宣言》从三个方面对日本领地进行了战后处置,即日本应归还所有从中国窃取的中国领土、剥夺日本所攫取的所有太平洋中的岛屿、将日本从其以暴力和贪婪而攫取的所有其他领土中驱逐出去。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开罗宣言》所有内容,认为日本归还所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是"对"的,盟国进一步明确了要掌控所有日本之前占据的太平洋中的战略要地(岛屿),原则上同意将对从日本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领地实施托管制度。文章认为战后亚太秩序的建立是以对日本战后领地的这种处置为基础的,《开罗宣言》是中国收复故土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中日之间领土问题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8.
由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郑重宜告:“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  相似文献   

9.
张群 《华人时刊》2013,(7):58-59
李克强总理2013年出访德国期间,于5月26日参观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波茨坦会议旧址时指出:《波茨坦公告》第八条明确指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等岛屿归还中国,并强调不许破坏二战胜利果实。对此,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却批评李克强总理的言论是严重无视历史的发言,可谓无耻、狂妄、可笑之极。在此之前,与南京结为友好城市的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否定南京大屠杀。最近,日本维新会共同党首、大阪市长桥下彻又胡说慰安妇是日本军队战时维持军队纪律的需要等等谬论,不一而足,一时激起亚洲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愤慨。2012年底,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权威著作《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这套书,对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推翻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二战胜利成果的狂妄举动是有力回击。笔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学术图书中心主任杨金荣,以及这套书的主编张宪文教授和副主编之一张连红教授,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影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消极因素之一。二战以来 ,日本对台政策虽然再三调整 ,但本质上是力图介入台湾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 ,台湾自 19世纪后半叶即已被日本纳入其战略范围。日本对台湾的态度 ,主要服从于其自身的战略需要。日本的态度 ,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最近十几年 ,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之后 ,“台独”势力大有借重日本之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台湾岛附属岛屿的钓鱼列岛,中国因首先发现、命名和利用而取得原始权利。日本明治维新后,非法吞并琉球建立冲绳县,并在甲午战争战局已定时,暗中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管辖。《马关条约》是日本取得钓鱼岛主权的唯一法律依据。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书,战后钓鱼岛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但美国凭借片面的《旧金山和约》托管琉球并擅自将托管范围扩大到钓鱼岛,又于1971年将钓鱼岛施政权移交给日本。虽然中国声明不承认美日对于钓鱼岛的处置,但考虑问题的现实复杂性,强调中日双方可以将问题暂时搁置。近年日本荒诞购岛致使钓鱼岛问题全面升级,中国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应对措施。目前,该问题得到暂时缓解。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的支持由来已久。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既在台湾岛内豢养出一批具有浓厚“日本情结”的“台独”分子,也在战后日本国内形成一股具有浓重“台湾情结”的“台湾帮”;二是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视台湾为事关日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要地,并把支持“台独”作为谋求日本政治大国地位的有效途径和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台湾当局设立多个秘密“专案基金”对日本右翼势力进行拉拢。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逃到台湾。当时,美国政坛和军方的不少人就力图阻挠中国解放台湾。但杜鲁门总统和艾奇逊国务卿由于对国民党政府深为失望和出于离间中苏关系的需要,一度决定不使用武力“保住”台湾。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和艾奇逊都公开声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事实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确已恢复了对台湾的治理,美国和任何一个盟国均未对此提出疑问。艾奇逊还说:不能因为目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迄今已经100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发动掠夺邻近弱小民族战争,“开辟了走上近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细治政府还制定出“大陆政策”: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于1874年,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武装侵占中国的台湾;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八从此,日本的政…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位未定"是美国为使中国分裂合法化而炮制的谬论,此后成为国际上特别是岛内台独分子进行分裂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民进党执政后吕秀莲公开发表"台湾地位未定"的言论,为台独张目.按照"未定论"的推理逻辑:日本取得台湾是基于<马关条约>,而此后再无条约说明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只是意向性声明而不是条约,在国际法上无法律约束力,台湾问题在国际法上尚未解决.然而,事实上,<马关条约>完全属不平等条约,违反国际法的一般准则,<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均为国际法意义上的有效条约,因此,"未定论"的逻辑前提和法理依据均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16.
《波茨坦公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成果,是维持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亚太地区和平安全秩序的核心法律文件。现在日本想通过否认《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拘束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战犯翻案。研究表明,《波茨坦公告》《开罗宣言》《日本政府致中美英苏四国政府电》《日本向同盟国家投降的降书》等国际文件一起在盟国与日本之间构成了一项国际条约,不仅对中美英苏等盟国有国际法拘束力,而且对日本同样具有国际法拘束力。  相似文献   

17.
《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所有海外领地、日本归还侵占的所有中国故土,这些规定成为解决中日之间领土问题的原则基础,也是盟国讨论决定战后处置日本的会商依据和出发点。德黑兰会议前后西方与苏联对琉球群岛的看法与认识,反映出他们对琉球群岛的历史是了解的,琉球群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是他们的共识。限制日本战后主权于其本土四岛及其临近小岛礁是《开罗宣言》的规定进一步发展和演进的必然逻辑结果,《波茨坦公告》正是这种逻辑结果的体现。随着二战的胜利推进,日本败退至其本土,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仅限于本土四岛及其临近小岛礁这一《波茨坦公告》内容得以实现,北纬30°线成为中日海上岛屿领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8.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台湾北滨东海,南临南海,东靠太平洋,西隔海峡与福建相望,离大陆最近处不过150海里,面积35,76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一大岛。它不但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而且控制着从太平洋进入中国的东南门户,是屏藩中国大陆的重要基地,对于巩固我国海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由于台湾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意义,所以早为西方殖民者所觊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就企图占领台湾。美国自1847年至1874年一直鼓吹“使之成为美国领土”,企图将台湾据为己有。法国于1883年挑起中法战争时,便叫“占据海南、台湾、舟山”。在贪婪的殖民主义者眼中,我国宝岛台湾是它们疯抢的一块肥肉。然而,台湾却被后起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所吞啮。 日本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四十余年前便开始觊觎台湾。19世纪初,日本思想家佐藤信渊在其代表著《天柱记》和《混同秘录》等书中,提出了向外扩张的主张。其具体对象则是包括朝鲜在内的中国大陆。其步骤则是从满洲开始,后自朝鲜达北京,再向南京及华南推进。佐藤的主张成为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最初思想渊源。1854年,日本又一思想家吉田松阴在其《幽囚录》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当务之急是巩固军备,备置军舰与大炮,”以“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吉田的对外侵略理论是佐藤信渊思想的继承与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的日本对台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 ,加深介入台湾事务 ,助长了台湾岛内外的“台独”势力 ,为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受到了历史情结、日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台湾当局“台独”倾向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对此 ,中国在对日交往中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坚决反对日本插手中国的台湾问题 ,也要积极增强与日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