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湘黔桂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火灾为切入点,在民族文化与生境相互作用的视阈下,讨论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指出文化变迁涉及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变革,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调整适应可能具有滞后性.湘黔桂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震荡和不适是造成该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火灾失控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曾韬 《学术研究》2022,(2):98-104
挖掘民族村寨的特色旅游价值是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但很多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时缺乏对资源价值深层次理解。已有研究结果也多呈现静态化,难以为民族村寨振兴提供动态的参考路径。本研究引入手段—目标链理论,采用软式阶梯访谈和硬式阶梯问卷调研,多阶段调研千年瑶寨旅游价值提升路径发现,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呈现具体属性—抽象属性—功能结果—心理结果—工具价值—最终价值6层次递进结构,提升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的核心路径是: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民族佳肴—美食享受—享乐体验—丰富生活—人生感悟;自然风光—绿色生态—家乡情感—民族认同—乐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民族村寨作为青海民族地区最具代表的"地方"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对青海民族村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旅游发展这一背景下,民族村寨原住居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利他"到"利己"观念转变,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发生了从"敬畏-依赖-和谐"到"无谓-开发-破坏"的转变,人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从"继承传统"到"消费传统"的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是在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民族村寨原住居民文化变迁的冲突;也是游客追求深层次旅游体验与民族村寨文化表象化的矛盾。而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原住居民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掌握自我文化的解释权,这将是未来民族村寨开发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民族村寨利用好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势必会丰富乡村基础建设,也是激活民族村落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口头文学资源成为了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以赫哲族民族实践为例,对其口头文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分析,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对口头文学符号化提炼,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施中的文化建设提供案例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立足于民族村寨的特色经济发展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为表征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既是民族乡村特色经济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和谐互动发展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
武陵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交错居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梯玛文化是武陵地区酉水流域土家族典型的民俗文化事象。还愿仪式作为梯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祭祀、教育、社会控制等多种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民间信仰的梯玛还愿仪式得到迅速恢复。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民间信仰的功能进行调适引导,摒弃其对民族社会发展不利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部分和中心,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村落广场,虽然粗陋得不起眼,然其社会功能仍然突出,可分为村寨的核心和活动的场所两种:寨桩所在地、政治权威所在地和集市贸易地是表明其为村寨核心的主要内容,而集会、祭祀、歌舞、竞技和游戏等活动都是在村寨广场上举行,可见广场与民族村寨村民的居家生活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发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存在不少问题。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应该检讨和反思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法律机制的缺陷,调整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法律机制的理念,完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民事主体法律制度、财产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村寨旅游是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现阶段旅游开发给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要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村民参与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和健全相应的科学决策、管理机制,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的社会空间在现代传媒影响下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各种力量和新的社会关系的集中展现.将空间的叙事视角引入分析研究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可以发现传媒对该村寨个人、血缘、公共和仪式四类空间的介入和影响,凸显现代传媒成为一个传统村寨中空间建构和生产的重要力量和因素.  相似文献   

11.
银浩 《学术论坛》2012,35(2):186-191
"依饭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当中的祭祀仪式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的"衣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重新确立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些民族村寨仍然盛行运用习惯法来解决纠纷,诉讼在这些地方并没有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纠纷解决途径。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诉讼的不经济不方便,维持熟人社会长期关系的需要,习惯法的简练性和处理纠纷的快捷性等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这些原因,才能理解民族村寨纠纷解决的特点和现实困境,从而制定出符合民族村寨实际情况的纠纷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饱受制约,体育设施的建设不足、体育资源的开发滞后等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民族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以旅游文化为视角,结合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特征,给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淡漠的态度,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的破坏的"第一杀手".这种淡漠的态度来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认知的缺失.此种结论以对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借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旨在为强化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制定促进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民族村寨旅游地衰落研究:以贵阳市镇山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成长后,近年来步入了衰退期,表现为游客人次减少,经济效益下滑,从旅游体验视角出发,以贵州镇山村布依族村寨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业衰落的原因进行探讨,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民族村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区参与是人类呼唤人文精神、社会和谐的产物.在旅游体制转型的厚实背景下,社区参与呈仓促上阵之势,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其践行力度往往不够.西江家庭博物馆这一政府主导的福利性社区参与,打开了在福利的公平与获利中唤醒古老民族村寨的民族认同与自尊的思路.这种得以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回归古民族村寨人文和谐的实践,将对积极建构社区参与在旅游中的社会学原创内涵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困境与选择: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在民族村寨旅游中有其特殊性,它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是基于当地资源和需求的重要旅游发展战略。然而,目前社区参与不足成为制约民族村寨旅游深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旅游发展三方面宏观地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核心,借助非政府组织等的外部推动力量落实和深化社区参与,从而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祭祀型节日可以被看作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文本,节日仪式、节日功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复合、变异,但依然能从行为实践中推演出民族的产生、发展及其生存状态。溯源的目的不仅是寻找节日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些隐藏在言语行为背后的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这关乎着仪式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