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人类顺应动物的采食特性和迁徙规律,顺应草食家畜与草原资源的互动规律,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生计方式;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放牧制度的主体格局如何由传统游牧方式逐步向定居游牧、定居移场放牧、定居划区轮牧制度转型的历史变迁以及评估现行放牧技术和制度;研究传统游牧中的精华,即轮换使用草牧场和适度放牧技术与与现代科学的放牧技术有效地互补、对接,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2.
辽国境内广阔的草原使契丹人选择了四时游牧的生活方式,因放牧需要频繁更换牧场,所以契丹人居无定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帐篷与毡车就是契丹人主要的居住方式。契丹人的穹庐与毡车颇具草原生态特色,即木构毛毡,同时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即便于拆卸和搭建。而契丹人蓄养的大量牲畜和境内的莽莽森林为他们建造居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避西北风,居所门户皆东向。契丹毡帐中的家具也主要是为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即所有家具便于搬迁、安装和拆卸。  相似文献   

3.
牧民定居是新世纪以来政府在藏族牧区推行的主要惠民政策之一,但定居的方式、规模等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甘肃省玛曲县和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有扶贫、定居、移民三种不同牧民定居模式,各具特点。牧民定居是个复杂问题,牵涉到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用"生态移民"一言而蔽之。此外,应从多视角具体分析牧民定居,牧民定居化,未必像一些学者坚持的那样,是游牧文化的终结,相反,可能是一种新的游牧生活的肇始。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契丹是宇文鲜卑之分支,元魏以后,契丹族开始出现并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此时,契丹族尚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契丹国志·初兴始末》里记载:“……(契丹)有一主号曰歪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荒诞离奇之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契丹族先是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靠,后来逐渐地变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了.到了北齐、北周时,契丹的游牧畜养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渔猎仍是契丹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这从《契丹国志·国土风俗》的记载里可以看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蒙古人看来,财产①主要意味着马、绵羊、山羊、骆驼等家畜。这种情况在现在的牧民中也大体如此。然而,因此就认为他们的经济生活只是依靠牧养牲畜,这是非常错误的。家畜对于游牧社会来说,确实是重要的财产。然而,他们的日常生活未必全部依靠畜牧。狩猎也曾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手段。象  相似文献   

6.
以适宜的模式引导游牧人口定居是修复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自然禀赋、草地类型与功能、生态现状及已有生态修复手段等的基础上,提出符合甘南实际的定居模式主要有完全定居型、半定居型和混合定居型等三种,各牧区应当立足各种模式的特点,从行政区划和草地状况等两方面选择定居模式。  相似文献   

7.
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在亚洲腹地出现游牧国家的问题,有不少激烈而有趣的争论。笔者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游牧民族的国家不是从邻国“借用”过来的,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抵御强大的定居邻国而被迫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己独特的组织形式。这种关系需要一个比处理牲畜问题及游牧社会中政治争端的机构更高水平的组织。因此,就形式而言,最低级的游牧国家出现于很少有  相似文献   

9.
契丹文化渊源地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正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契丹人从游牧到定居,再到从事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等,都伴随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辽上京临潢府是首个从草原崛起的大型城市,而现在的辽上京博物馆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以展览辽代皇城为主题的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辽上京博物馆收藏的滴水壶辽墓壁画是辽代壁画代表性作品。另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是馆藏精品之一。这些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