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2.
提及郁达夫和丁玲的成名之作《沉沦》、《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人们就会想到这两篇小说轰动性的社会效应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有人说《沉沦》的问世“象缺堤的洪水,滔滔之势泛滥全国”,说《日记》的发表犹如向文坛“抛下一颗炸弹,引起震惊”。“不真不诚,不能动人”。《沉沦》和《日记》之所以能产生“维特热”式的时效和持久的感染力,主要是因为作者用心灵写真的手法坦诚直露地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这种毫不讳饰的心灵写真甚至使得镇定自持的读者也难免为之欣然动容,由衷共鸣,真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篇小说面世已半个多世纪了,两位作者也先后作古,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魔小说,书中的众多正反面女性人物在创作意义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和艺术价值,能够折射真实的时代背景、社会百态和人性特征。通过对小说中的正反面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意在揭示小说文本中隐含的女性人文精神世界,发掘作者对女性形象的理解、解释和欣赏,阐明小说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就是对生活女性的人文写真。  相似文献   

4.
“灯”对“镜”的取代,寓言叙事对“现实主义”叙事的代替,对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中外小说均有寓言与写真两个小说传统,“表现说”和“摹仿说”分别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原型,实际上寓言更为古老和常见;其次,当代原有的“写真”倾向存在的观念陷阱,是当代小说艺术陷于肤浅与虚伪的症结所在,而从寻根和新潮小说开始的寓言写作才挽救了小说艺术;三,从先锋小说之后,小说作为精神之灯的心灵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而作为现实之镜的客观性也出现了碎片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M.布尔加科夫的集大成之作。小说语言具有明显的戏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直呈性,即通过戏剧式对话和“现在时”语言将人物与事件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二是语言的舞台提示化,主要表现在小说的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的简化。这种语言风格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了更为直接的阅读感受。究其成因,既是俄国小说传统使然,也是作家自身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辽宁作家于晓威的艺术创作蕴藏着多角度的自觉突破,在小说文体、叙事主题的丰富变化之中可以观测到他对精神力量的寻找,这种精神力量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它往往与现有的压抑性的要素构成一种对立;另一个是从人的可能性出发,它往往成为引导人物行动的内在动力。探寻小说人物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追求小说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于晓威点燃读者艺术想象篝火的打火器,也是引领读者踏入"形而上"精神之塔的艺术动员。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王蒙的名字使读者认识了意识流,也使人们见识了现实主义之外的“现代”的东西。他当时的小说实验不仅重新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位置,而且唤醒了人们对传统创作方法的反思和对新的审美艺术的探求。然而,站在文学史角度,我们看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实为一种理性规范下的小说,他作品中的意识流是一种理性的“意识流”。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具有明确理性思想塑造出来的形象,而不是生活中的存在于本真状态中的“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写真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要求达到“形神兼备”。通过对写真艺术历史的考察 ,认为 :传统写真在我国绘画中是发展很早的一种艺术体裁 ,传神是写真艺术的优良传统 ,背拟是写真艺术的重要法则 ,线描和笔墨法是写真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传统写真艺术成就是由民间画工和优秀的文人画家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小说尤显突出。它总是以写人为主,努力塑造生动的人物。自有小说始,不能不说都咬住了这一根本目标。因此”全知全能” 的叙述法茁生于整个世界。这种叙述法,叙述者处在超然于各人物的客观地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客观直叙,包揽一切。但是,这种超然人外的叙述,注意了“塑造”人物,却短于对人物自身的利用和开发,虽然“勾勒出人物的外表,描写出任何一位公正、敏感的旁观者都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我们可以偶尔窃听到书中人物的交谈,或突然发现一位为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所不齿的人物,但我们绝少看透其动机和情感中‘隐匿的一面’”(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技巧》)。说这话的乔纳森·雷班还不无揶揄地说“全知的叙述者”“只是称职的间谍而已”(同上)。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振臂呼吁,率先提出了“叙事者的角度”的命题。(见詹姆斯《论小说的艺术》)。所谓“叙述者的角度”就是“作家决定对自己所写的事采取一定的看法,以便和读者建立必要关系的特定角度,是作者观察所写事件的精神上与感情上的基点”(凯伦·马蒂森·赫斯:《文学鉴赏辅导》)。詹姆斯是针对“一统天下” 的“全知” 的客观直叙而言,指透过人物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的;借助人物对现实世界的具体感受,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人物雕塑历史悠久,诸如商代的青铜人面方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姿人像等,均为实证。但早期人物雕塑均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其造型比例与真人相距甚远。我国古代的写真人物雕塑究竟始于何时?史无明说。据梁白泉《国宝大观·观音菩萨坐像》:“宗教艺术反映生活是曲折的,但它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神’的人化,塑造神佛是以人做蓝本的,见诸记载的最早大概是唐代人段成式,曾记载关于长安宝应寺的‘释梵天女’像的情况,说她是‘悉齐公妓小小写真’,说明天女是以真人为模特的。”言下之意,似乎写真人物雕塑始自唐代。但仔细考察史籍,此…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著名的“志人小说”。它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文章拟从对比、细节、比喻和语言四方面来探讨它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突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对之进行客观的总结,于今后小说创作的发展,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概括地说,新时期小说在艺术探索上的收获主要在于: 一、“人学”内涵的廓大文学是人学。但是以往的小说在对“人学”的理解上是有缺欠的。绝大部分作品注重情节、故事,偏重铺写生活过程的外在层次,相对忽略了对人自身的深入探索,因而常常使作品中的人物缺乏独立的美学价值。“文革”中,“帮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更只是诠释特定政治概念的符号,毫无作为正常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围绕“帕特纳号沉船事件”和“布朗事件”展开,主人公对事件的阐释判断和叙述者们对事件多元的伦理判断,与读者对“确定性”的本能追求形成了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辩证关系。康拉德通过多种叙述声音使读者审美预期受阻的同时也使其更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双向对话,在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同时,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实现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审美意蕴上的交融和暗合。同时,从人物的阐释判断、叙述者的伦理判断以及读者的审美判断三方面对《吉姆爷》的叙事判断进行论述,也为詹姆斯·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方面是功能人物,一方面是内涵人物。当“我”以功能人物出现时,承担了小说的叙事功能,读者在“我”的引领下进入了主人公的生命空间;同时,把小说中的人事情景纳入到“我”的情绪中,支配读者的情感反应。当“我”以内涵人物出现时,“我”和主人公参差对照,重叠互映,各得生命;另外,作为内涵人物的“我”,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在讲述中洞开裂缝,开拓了更深远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传统艺术表现方法的终点,恰好是现代艺术表现方法的起点.撇开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样式不论,单就小说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种种特点变化来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古典小说基本上采用线性叙述结构,在平面的、刻板的、有序的叙述框架内构造故事,刻画人物,以形象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调置为艺术的指归.毋庸赘言,这样的艺术“形式”把读者置于依附的地位,读者的接受只能是给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乃至片面的.现代小说艺术则突破传统的局囿,驾驭想象,变异时空,以融和审美主客体意识,达到创新求变的目的.西方现代派著名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都在寻求现代小说艺术的“新形式”上作过不懈的探索.而这  相似文献   

19.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9,29(6):132-133
一、小说艺术构思上“空”的意境美 说到意境人们会想到诗。古人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确实很美、很“空”灵、很有意境,但很少有人赞美小说“空”得很有意境美感的。这是因为小说是以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说话的,没有不行;但是作为文学艺术的需要,这一切又是可以虚构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散文在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忧郁感伤”的艺术品格 ,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与其他形式的散文也有显著不同 :一是减弱故事叙述的完整曲折 ,强化作者对人物灵魂和命运的认知感受 ,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 ,留下人物未来拯救的意义空白。二是在散文创作中以小说体式的一定眼光、感受、心理描写人物事物 ,提倡削弱对人物的全知权 ,只缩小视角范围地客观描写 ,并追求“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三是在创作中共同布置一种“忧郁感伤”意识作为这一类型散文的艺术特质 ,并把“注情于人、融情于事”作为这一类型散文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