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观大相径庭。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他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病思。汤因比晚年中国观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刍议作为当代存在哲学之基础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样式--实践出发,通过哲学对人现实存在的本质提升和经济学维度剖析,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困境,踏寻出实现人道关切的实践通道,从而将以往人道主义从伦理道德假说改造成科学,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成为超越人类困境的指针和当代存在哲学这一主流的基础和源头.但是,当今人们对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解读深陷于近代形而上学的误读之中,澄明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的当代性意义不仅在于对存在哲学的廓本清源,彰显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被遮蔽和误解的当代性,更是超越当下时代困境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找到了发展经济的一般规律。现在的任务是再次从根本上面对社会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来指导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我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向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的实践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经济建设;以法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党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葆君 《江汉论坛》2004,(11):81-83
宗教问题不仅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宗教问题也就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并非易事,正确认识宗教与科学、现代化的关系也非易事,这是我们在现代化征程中所要解决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风险问题的凸显与理论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岩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213-217
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危机的时代,风险已渗入了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当代风险问题的凸显,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把握的重大问题。风险社会理论是从风险整体转型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风险社会的理论研究对揭示全球化的矛盾及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背景有着重要价值。本文认为,风险社会困境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所导致的一种发展悖论,在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化解风险是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两极分化、权钱崇拜是"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驯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样本,但同时也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寻求一条超越"资本的文明"的道路。从精神—文化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客观精神;从政治—法律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应当建构一种控制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政治与法治体制。只有从这两条路径同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进步的问题 ,既是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田丰博士的《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把时代问题中的全球化与文化进步的关系放到“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来考察 ,放到人类文化思潮演变和当前世界格局大分化大组合的现实运动中来考察 ,放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中来考察 ,对全球化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的实质和演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进步的机制 ,以及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今所谓的“人类中。心”困境,“诘难”之声不绝于耳。作者认为,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自我中心”超越之途,但“超越”不是“废除”,而是扬弃。从理论维度透视,我们所要超越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中。心论,尤其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凝固化体制基础上的那种绝对化了的人类“沙文主义”、“征服主义”,而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类中心难以超越。就现实层面分析,实践活动的本性之一是主体价值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或尺度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设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去领略绝对无中心的地位,也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何况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走出而是正在走入人类实践中心。“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之途,正是矛盾辩证法的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集中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全面展开到深入推进的接续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成就和理论认知的重大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中国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远大理想,超越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现代化迷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周惠杰 《北方论丛》2004,3(6):99-103
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中乌托邦维度的研究,根植于人性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这种研究把人的现实存在与人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解放内在关联起来,是对人的意义统一性的救赎,其锋芒直指现实中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既有益于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现时代价值,深化和拓展整个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又有利于批判人的现实存在并对现实存在异化性进行扬弃与超越,为中国21世纪总体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意义支撑,使之成为一支时代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宗教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 在当代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世界性思潮及现象。本文在简略论述有关宗教的一些认识的基础上, 列举了宗教在当今世界的突出表现,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用“本国适应论”解决国内宗教矛盾、用“文明和合论”解决世界宗教冲突的基本思考。  相似文献   

13.
邵鹏 《中州学刊》2002,(4):123-127
二战后汤因比所作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求解决全人类的困境的方法 ,因此他对由于近代西方文明全球化过程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感到深深的忧虑。汤因比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先于罗马俱乐部 ,而且更加深入地探讨它产生的内在思想原因 ,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途径。他认为 ,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应该从西方文明 ,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中反思。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近代西方宗教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型。全球性问题仅仅依靠单个的民族国家无法解决 ,必须建立“世界国家”以及重新确立价值观统一人类的行动才有解决的可能性。而中华文明对建立“世界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他的思想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 ,视角宽阔 ,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限制 ,体现出一个具有宗教关怀的历史学家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发展,这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普遍关注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运动的趋势。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迈向21世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探索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实践摆在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5.
汤因比一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关注 ,其早年中国史观与晚年中国史观有明显的不同 ,晚年把中国文化放到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汤因比的中国史观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他对中国大一统传统的赞扬和推崇 ;二是他把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困境结合起来 ;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模式可以作为比较文明论的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理论,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条件出发,协调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就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整合与超越。 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与现…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日益都市化、都市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全球视角,并强调: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全球社会现代化对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资本全球化、全球都市化、文化大众化、休闲普遍化、消费奢侈化、汽车社会化。科学理性的评价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有以下三个基本观点: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是伴随着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解构与重构;对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不能简单的作价值判断,而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态度;让都市成为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成为美好生活的社会空间。当今中国大中小城市千百万民众正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正是为了给让千百万市民能有一个文明健康的都市社会生活空间,能共享文明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自启蒙主义时代以来,救赎被作为一种宗教幻象而被人们所遗弃.然而当现代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却又在理性的层面无法解决之时,救赎之于人类文化的价值又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现代性反思的理论重镇,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救赎意旨在其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凝聚,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存在属性。古往今来,人类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动不断地彰显了文化的创造活力,促进了自身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今时代,文化创造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文化体制变革的过程中,积极促进自身文化创新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是自西方文明从近代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存在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个问题再次尖锐地摆在中国人的面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大课题。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把自己的传统与外来文明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是行不通的。它既摆脱不了文化选择上的冲突与困境,也解决不了更新传统的出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跳出传统与外来文明的二元对立模式,在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求得二者的融合互补,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传统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