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具有明显的基督教意识。主要体现为对天命的认可、受难意识的强调.以及宽恕、仁慈、和解等爱的品质的推崇。但莎士比亚绝不是简单地重构基督教圣经,向人们描绘一个神的国度,而只是借用基督教意象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教堂中现存一幅13世纪的挂毯,呈现的是耶稣受难的主题。耶稣受难图本是基督教艺术中极其普遍的题材,但这幅画像却有特殊之处,图中的耶稣及罗马士兵的形象酷似蒙古人。通过解读图像,发现基督教信仰体系之外的东方异族人出现在一个传统的宗教艺术图像中,其背后包含着13世纪亚美尼亚与蒙古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也表明古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复杂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表征着人对自身生存根据或矛盾的逻辑自觉和文化反省,是哲学思维特征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之生存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想性表达。本体论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于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舒婷诗歌中渗透着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精神,这表现在她对理想主义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宿命般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于"爱"作为现实人生需要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双重关注。由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舒婷在"宽恕"等基督教的重要命题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异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6.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的物化现象日益严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存在,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意识。一方面要在探究终极关怀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终极关怀意识欠缺根源的基础上,从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终极关怀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能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及主体构成的人类社会,并合规律地追求终极理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构筑人类思维的新坐标,开拓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改善人的存在状态,实现人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从受难和救赎两个方面分析了史铁生通由宗教自救和度人的心路历程一方面,史铁生由自我苦难的体认延伸到对人类困境的思考,从而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精神支柱,而且还对人类的根本生存处境表达了终极的关怀;另一方面,史铁生还为自己也为同类构画了自我救赎的路径既要在虚幻而美丽的神话中得到慰藉,更要在目标的牵引下追求人生过程的充实.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理念”论是其核心,它充分彰显了古希腊人追问永恒、绝对之终极本体的渴求,尤其是其“两重世界”的划分和“善”的理念之绝对先验性和超越性以及“回忆说”表现出的一种神学倾向,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为基督教中彼岸世界与上帝之“合理”存在和“光照论”提供了思想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16-17世纪耶稣会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549年耶稣会在日本布教以后,日本耶稣会的教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是日本耶稣会在布教的同时热心地从事生丝贸易以及其他被视作违反教宪教规的隐匿贸易.信仰世界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是耶稣会布教活动始终追逐的目标.为此,布教与贸易互为表里,贸易支持布教,布教掩护贸易,耶稣会成为澳门(生丝)-长崎(白银)海上贸易的中介者及组织者.这种贸易使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是锁国政策形成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2.
比较研究儒家与基督教两大思想体系对于人神关系的界定。分析后发现,儒家和基督教的起源都关涉于对神的理解和对神的虔敬:儒家认识到神的不可僭越性后,从言说"人神相通"转到对"心性"的理解;而基督教通过耶稣,向世人敞开了"人神相通"的大门。还发现,这两大思想体系转换的共同方式是"人之判断权的上交":前者导致了"不语怪力乱神",而后者转向了信仰。  相似文献   

13.
鲁迅本人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他《野草》中的哲学思想有基督教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从鲁迅对耶稣形象重塑角度来看鲁迅的描述与《圣经》记载的似与不似;二看鲁迅对地狱的想象和对语言遭扭曲现象的考察背后的基督教因素;三是分析“过客”哲学与天国哲学乃至基督教“过客”精神的关联;四是论述《野草》反抗绝望后重回信、望、爱这些神圣价值之思路及其与基督教观念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探讨,可加深对《野草》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一人生观。他的审美主义和基督教的救赎学说都是发轫于对人生生存 悲剧性的理解。但是,与基督教承认人的生存之超验性基础相比,尼采经营的是感性本体论。在拯救上,基督教宣扬跟随基 督,尼采则以超人为人类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世俗情爱的神圣化——浅议旧约中的《雅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其原本意义单纯的以人间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内容被看作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的比喻,或者在基督信仰中被视为是基督爱教会的比喻,从而在寓意和象征上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牢固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6.
冰心是爱的哲学的典范代表。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 ,赋予了冰心儿童的眼光、儿童的思维模式以及一份稚拙的童心 ,使她能从童年经验、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中提炼形成自己的爱的哲学 ,并在母爱、童心、自然这爱的哲学的表达模式中处处浸润着晶莹剔透、天真烂熳的童心 ,透示出单纯明朗、活泼跳动的儿童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他对上帝和基督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资平为自己恋爱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全部设置了悲惨的命运与结局,他们要么身患疾病,要么走向死亡,要么是两者兼而有之。原因是张资平思想中的人本主义、自然主义恋爱观与基督教的罪感意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他对自己的人物采取了既放纵又控制的隐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