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父母以后,一切就只能靠自己。这个孩子似乎领悟了什么,悄悄地离开了莎士比亚的目光。40年以后,这个孩子可克·詹姆士,成为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世界名的物理学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相似文献   

3.
外籍教师凯丽来自加拿大,上个月刚到学校担任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4.
徐迅的《春天的速度》寓理于景,以其深邃的哲理妙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警示我们:不要沉迷于春天春风骀荡、繁花似锦的美丽妖娆的景象,要警惕春天的速度,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让时光从我们身边白白流逝。  相似文献   

5.
人有了思想,于是成为万物之灵长;狗有了思想,于是忧郁地望海而后无畏地纵身一跃。作家汪逸芳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条特异的狗。  相似文献   

6.
嘉裙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相似文献   

7.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话不错。看看古代诗人画像,一个个的都是宽衣博带,飘飘欲仙,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辋川图”里的人物,弈棋饮酒,投壶流觞,一个个的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我们只觉得摩诘当年,千古风流,而他在苦吟时堕入醋瓮里的那副尴尬相,并没有人给他写书流传。我们凭吊浣花溪畔的工部草堂,遥想杜陵野老典衣易酒卜居茅茨之状,吟哦沧浪,主管风骚,而他在耒阳狂略牛炙白酒胀饫而死的景象,却不雅观。  相似文献   

9.
蓝青 《江海纵横》2007,(4):47-48
“遥望社会,是知识分子应该永远保持的责任心”。这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座右铭”。近日赏读草根诗人朱友圣的《草心无涯》,深为诗集中的“忧患意识”所感动。称友圣为草根诗人,一是缘于他爱草如命;二是他是位草根文化的传播者。继而,笔者联想到敬一丹的“遥望理念”与友圣的“忧患意识”之间在意理方面有相通之处,于是借题发挥,与诗友共勉。同时,作为对《草心无涯》的出版表示一点贺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张桃洲先生的《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一书为主要参照点,通过讨论该著对一些诗歌文本的解读,分析了中国现当代诗歌赏读中的三种视角或者说三个层面——韵律、形式、意境,并由此探讨了新诗在思维和构成方式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有些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就像文中的画家,他最怀念的声音——雨声,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里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子、那座老屋,那时那地的雨声是他的挚爱,因为那是他人生美丽珍贵的精神家园,是他一生的追求所在。雨声自然成为他人生乐曲的主旋律,蕴含其中的是他挥之不去的至真至纯的浓烈情感……  相似文献   

12.
蓝青 《江海纵横》2004,(6):40-41
人非草木,七情六欲凡人有之,伟人难道不也是如此么?大凡高雅艺术无非是以情感人,以美悦人。形美者,则诱人;声美者,则动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最能起轰动效应的,恐怕要数那些歌王歌后了,由此看来“美声”有何等的魔力!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最见性情的文字,钱钟书《谈艺录》说:"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1](P498)刘炜评的《半通斋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便是一部性情毕现、  相似文献   

14.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2,22(6):39-43
四川省图书馆藏《读红楼梦随笔》与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被红学界看成两个作者所写的两本书。这桩公案经深入辨析后 ,有充分根据肯定郑藏本《随笔》与川藏本《随笔》当属于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 ,而仅是两种抄本而已。而郑藏本有洪秋蕃的亲笔署名落款 ,据此可以肯定《抉隐》与《随笔》同属洪秋蕃 ,不再存在后者“抄袭”前者的问题。郑藏本《随笔》当是作者当年的“初稿本” ,川藏本《随笔》是作者“初稿本”的一次“誊清本”。《抉隐》是正式出版的定稿本。此书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第 1 - 69回评批当在作者于同治元年 ( 1 862 )就任临武知县之前 ;第 70 -1 2 0回约于光绪十年 ( 1 884)至光绪十五年 ( 1 889)前后完成的。周汝昌先生对此案有考订之功 ,他的学术功力和治学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莲坡诗话》为天津诗人查为仁撰,收入丁福保辑《清诗话》,内容甚为丰富,述人品诗,清词丽句,言简意赅,博雅允恰,实乃清《诗话》之翘楚。它以随笔体形式,记述了天津诗人与上流社会名士的大量文事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价值。在诗文赏评中,渗透着自己独特的诗歌审美观、价值观,反对诗坛的形式主义、复古主义风气,主张“独出性灵”,倡导独创精神,推尊清新自然、不假雕饰的诗风,取向“淡而弥永”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17.
音响资料满足了高校声乐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在教学中学生也存在着对音像资料盲目模仿的弊端。本文通过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第一首《自从和他相见》为例进行不同演唱版本的分析与比较,提出高校学生在听赏唱片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事迹的儒家重要典籍.历代对<论语>进行诠释的学者众多,佳著如林,吴惠敏教授及其新著<论语趣读>是其中优秀者之一.透视吴著,具有慧眼识珠、理路新颖,立意深邃、求证精审,深入浅出、见解独到,考究个案、深入透辟,汲取众长、资料翔实,结构谨严、分类允当,文笔流畅、情采飞扬等优点,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论语>解读著作.  相似文献   

19.
有人问起:看云的随笔在哪?想学习。热心之人用“高级搜索”很快找到了便告知,久闻看云是位很有智慧的老师,博学,很有教学经验。得已随即也添加了收藏夹而慢慢品尝。急迫地打开了看云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口气直读几页,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字里行间虽有点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如别人对她的文字评价:赴海之水,隐藏着无限的智慧,有着广阔的知识背景,更有一颗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中国诗歌的艺术奥秘,历来是学界热衷的话题。开设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人文学科则是一种传统。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种类众多,博大精深,欲阐明其精髓所在绝非易事;特别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使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