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洛-庞蒂关于绘画的讨论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写作,并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绘画哲学。对梅洛-庞蒂而言,身体知觉的透视让我们抵达物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实在性现实",透视表达了我们对显现的事物的感受性。沿着这一思路,梅洛-庞蒂结合空间结构中的纵深维度,进一步阐明了身体视觉和空间感知关系中的"深度"概念,并指出深度既是空间内的身体和物体共存的原因,也是视觉和空间的构成性关系的结果。梅洛-庞蒂认为,真正的绘画是对我们观看体验的再现。不同于文艺复兴透视法以消灭深度的方式来重构画布立体空间,塞尚承认物体自身对视觉的阻碍,并且在绘画中探索隐藏的深度领域,这也是塞尚备受梅洛-庞蒂推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哲学家雅克·朗西埃美学思想中的"艺术体制"论为依据,西方绘画艺术传统划分为循次递变的三种体制,即"伦理体制"(由柏拉图代表)、"再现体制"(由亚里士多德开端)及"审美体制"(法国大革命以降).首先,逐一说明这三种体制历史性特征:"伦理体制"将绘画视为非理性的影像,"再现体制"为绘画设下一系列二元区分准则,"审美体制"则取消了二元区分.其次,阐明绘画艺术由"再现体制"(古典)而"审美体制"(现代)的逻辑转换,即从等级区分的"正当性"转向阶序瓦解的"平等性".由此呈现本文的另一写作意图,即通过绘画案例的探讨来阐发朗西埃的艺术体制观及其平等主义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人类的"观看"存在着差异,塞尚通过他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观看,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400年艺术传统规则的束缚,通过自己的视觉思维方式来实现画面,最终取得了卓越艺术成果,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4.
现代绘画的抽象性表现在现代绘画各流派之中,侧重主观表现,而非客观反映。画家运用抽象性的线和块面及非描绘性的色彩表现事物的内涵和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这种抽象性也就是画家对理念与感觉进行探索,并使之昭显的最完美的载体,是艺术家运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表现其内心需要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并将其看作是适合自己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绘画的艺术价值观念决定了绘画空间表现。西方传统绘画在客观再现的价值观念下以具象手段追求三维空间幻象。本文从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出发,探讨西方传统绘画的具象性再现空间表现方式,并归纳了其"静止空间"和"焦点透视"两个基本特征,并据此特征确定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历史断代、演进过程及其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巴曼尼德斯篇》中,柏拉图发现,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同时既类似又不类似,既是一又是多,既是静的又是动的。也就是说,具体事物可以同时分有多个相,包括相反之相。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典型的异质性现象。异质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范型或一套同质的范型系统足以提供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完备规定,而要完备规定具体事物,范型或范型系统就一定是复数,它们之间不可能最终化约为一。但柏拉图选择了另一条解决之道:放弃相之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转而通过相与相之间的指谓关系将诸相联结成"相的集体",借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给消解掉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性与再现性,以线界形和以面塑形,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中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继续,是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的逻辑发展,完成了由乔托开始的西方绘画对于真实再现客体对象物理属性的探索。但它又在美学追求、技术风格、表现题材上发生了有别于传统的变化,萌生出诸多现代艺术的因素,由传统绘画过渡到现代艺术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人的对象化“视界”与心灵“化境”所构筑的双重“空间场”的意义上。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绘画艺术就其实质而言是绘画主体对“空间事物”存在方式的意象性把握与美艺性创造,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维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在探讨伍蠡甫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美学、中国画论对其画风的影响。伍先生的绘画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这是他认真学习传统技法,研究中国画论,打基础的时期,其画偏重传统风格。第二时期自40年代初至"文革"时期,其绘画及绘画理论偏重于革新一路。他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画论,东西方民族审美差异作比较,欲寻找拯救古老中国山水画的良方而倡导将现代事物搬进山水画。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他对前一时期的绘画作了反思。追求线条的拙朴简古,意境的静穆幽深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云是人类视觉经验的终点,也是未知世界的起点。它虽非一种物质实体,但正因为其虚幻与无常,因而无论在中国绘画史,还是在大多数具体的山水画作品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被赋予多重语义。云的意义多元化始于宋代。它在秦汉时期以来作为仙境的转喻符号意味在宋代绘画中得以保留;同时,宋画中的云也延续了魏晋隋唐绘画描绘自然山水的提喻功能,即将崇山峻岭呈现为"入云"、"凌云",使得"高"、"雄伟"、"深远"等这一品质直观化。另一方面,宋画中的云经李成、郭熙及米芾马夏之手,延伸为诗意时空和诗意人格之隐喻。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的是作者书写"看见自我"的视觉经验及其反思。在唐代诗人中,题咏自己的肖像画、书写揽镜自照心情者,以白居易(772~846)的作品最多,至少有十五首。文章即以白居易观看自己的肖像画以及照镜题材的诗作为例,分析诗人从凝视自我的视觉体验中感知的自我意识。诗人透过画像再现或镜面反射,得知三重层次的"自我形象"——真实自我的幻影、他人眼中的"我"以及理想之"我"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把自然科学原理引入绘画 ,运用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原理 ,融合科学精神 ,实现了精确地摹仿和再现物象 ,构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绘画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阐释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特定含义。理解中国绘画的关键在于其作者用以表达的书法性线条,或谓其形态之“迹”。文章指出,要重建早期中国艺术模拟描述再现的历史,采用一种动态的视点或者“平行透视”进行平面结构分析有助于早期绘画作品的断代。从六朝至宋代,中国艺术家将无穷的创造力集中于无造物主的宇宙之中;宋代之后,个性化或曰自我化则是促成其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塞尚的画具有现象学色彩,优于印象派画家,因为印象画家强调的是景物对人产生的一时之感。他侧重面和物的实际形状,想还原他所见之物,重要的是塞尚绘画思想的根基是一种统觉,一种在整体上对物体次序在画面上的安排。  相似文献   

18.
1919年,徐悲鸿游学巴黎,多次观看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渐悟自身绘画之不足,乃数月不作画,认识到“观古人所作”观念的重要性。1920年,徐悲鸿与法国画家达仰交往,达仰“勿慕时尚”的观念传达给徐悲鸿。“勿慕时尚”至少包含“观古人所作”加上画家独立的判断与分析,有更强的开放包容性。“观古人所作”与“勿慕时尚”两种绘画观的融合与深化带来了徐悲鸿绘画观的嬗变,也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绘画创作,这在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的《徐悲鸿选画范》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从张大千一世佛缘看,禅宗思想在张大千绘画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其绘画内容、绘画形式、绘画理念和创作机缘、绘画创作的升华等方面都被深刻地打上禅学精神的印记,张大千思想意识中"佛禅之石"成就了其彪炳史册的"绘画之玉"。  相似文献   

20.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文化特点。而题画诗主要是通过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将诗的功能与画的造型特点联系在一起,融诗画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趣。本文即从题画诗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所反映的绘画艺术发展状况、所抒发的文人胸襟情志等诸方面对题画诗中所表现的审美价值与地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