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文化自治政策是俄罗斯民族复兴和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思想高涨和富于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从俄罗斯联邦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定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思路,是在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特征,保护他们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传承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构的。本文评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自治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过程,并对其...  相似文献   

2.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一条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是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历史意义,及该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据我国各民族历史的和实际的许多具体情况,对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党和国家坚决贯彻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对于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均起了重大的作用。40年来的事实证明,我国各民族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在  相似文献   

4.
<正> (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就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并且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民族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问题都要转入法制轨道,民族问题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通过法律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有关民族的法律与法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法律体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为止,除《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外,国家颁布的关于民族地区的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制定了系统的民族政策,包括根本政策,即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基本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体政策,如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等。各项民族政策都是为了搞好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该文认为,我国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团结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政策内容不断丰富,对促进民族平等、搞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应认真总结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这种经验总结应不同于政策概括, 它应侧重于研究制定民族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而不是政策内容的本身。这些基本原则有别于普遍原则, 应体现出部门政策特点, 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把握民族问题的特殊性; 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尊重自主权与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统一相结合; 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促进民族发展相结合; 国家帮助支援与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相结合; 民族政策与其相关领域的政策相衔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新征程上聚焦“五个认同”引领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前提,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解决民生与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政策,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各民族人民主观与客观的集体能动认同体系。深刻把握“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民族法是以民族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部门法,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各项民主权益,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45年来,我国的民族研究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探索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研究体系。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对整个民族研究工作起着指导作用。建国初期,在对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找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壮大民族上层人士统一战线,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地域广阔,由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造成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有效的保护,一是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二是要构建一个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少数民族风俗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以解除濒临灭绝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芜湖关包括户、工二关,工关设于成化七年(1471),户关设于明末,其税额从明代的数万两到清代中叶增至30余万两,最高曾达45万两,在长江沿线各关中仅次于九江,位居第二。经由芜湖关流通的商品以竹木、粮食为最大宗,其次为棉布、棉花、桐油、烟叶、纸张、瓷器、铁器等。来自长江中上游各省的竹木簰把是工关税源之最大宗,占比达60%—80%。粮食也是经由芜湖关东下的大宗商品,其中大豆占有很大比重,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万石;另外,依据船料税银折算的过关米粮数量则远不如以往的估计,最多不过数百万石。  相似文献   

12.
演唱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演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侗戏的组织和演出仪式上看 ,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本文从侗戏与侗族 ,侗戏的组织 ,侗戏的演出仪式三个方面研究侗戏风俗 ,提出侗戏这种文艺活动形式不仅是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海关道”一词在晚清历史文献中使用频繁,其基本内涵是对当地道台兼管各关口、口岸的海关监督的称谓或专设官职。因此,海关道有兼职和专职两种。作为一种制度,它萌发于清前期,最终形成在晚清,具有灵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习俗与宪政     
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对比英美宪政经验,认为一种有效的宪政框架必须源于本土人民的经验,必须与经过改造了的本土传统相容,宪政在文化上应该是中立的,并为各种文化提供合法空间,从而实现正式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互支持,在此条件下才能构建稳定健全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察了传统风俗与现代化的复杂关系,主要论点是传统风俗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并曾起过积极作用;对于现代化进程,传统风俗既有冲突又有适应,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现代化进程引起一些传统风俗的变革,而此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当前我们应当在继承能适应现代化的传统风俗的同时,进一步变革其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以社会风俗的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风俗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汉民族的风俗特点是农本、儒化、兼容和神秘.  相似文献   

17.
习惯自在调整与习惯的法律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习惯在社会制度构造中一般有"习惯自在调整"和"习惯法律化"(包括"认可式""嵌入式"两模式)两种形态。基于国家法调整的限度,"习惯自在调整"模式拥有充实的社会基础。传统社会向来重视"习惯自在调整"模式对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持作用。这一模式饱含着诸多有益于当代社会主体私权保护的优异品性,蕴涵着"法律伦理主义"的价值取向。当然,中国古代依赖血缘组织的特有社会结构表明,社会调整既需要习惯自在调整,也需要习惯的法律化。"习惯法"和"嵌入式"的"习惯成文法"等两种习惯法律化模式,既能够表彰习惯的法律意义,使得法律制度认同、融会优异习惯规则,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行动模式和法治化的体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维语广告与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存在碰撞和交融。一方面,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对维语广告的表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另一方面,维语广告对维吾尔族风俗习惯有着不容忽视的改变,展现并促进着它们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将维语广告的发展推向一个更成熟、更有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所处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诗经》时代")的风俗文化作了大量的描述,而其中的十五国风更是一部风俗文化的活化石。《诗经》时代的风俗文化是绚烂多姿的,有的虽然穿越历史长河被传承了下来,但更多的则被历史所尘封。笔者意在通过《国风》挖掘《诗经》时代有关风俗文化方面的断片残简,并尽量对其进行修复,力图从更深的层次去探寻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0.
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由于受经济、政治、地域和气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除了饮食的次数、主食与副食搭配以外,中国饮食民俗结构中的饮食过程、饮食俗信和禁忌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中国的饮食民俗主要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宗教食俗三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