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康"的误解和轻视,文章力图回到"小康"思想的源头--<礼记·礼运>,考察古代"小康"思想的横向结构与纵向逻辑,并以此为鉴,阐明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而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从而展现"小康"思想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文章从"构建和谐校园"高度探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认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培养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心理相结合,与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其"德治"思想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于懦家传统"德治"思想的熏陶、历史经济的影响和随朝亡国之教训.其"德治"思想的治国实践主要体现在"正身修德"、"国以人为本"以及澄清吏治、开明的民族政策等几方面.唐太宗在"德治"的同时,也主张法治,他将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互相融合,成为基主要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其"生命线"地位的认识是长期而充分的."生命线"地位包括了引导、保证和服务三个方面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体现在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指明正确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5.
厉以宁与吴敬链先生是目前国内经济学界2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他们之间的经济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诸多不同.本文对两位学者关于中国改革的"主线"、资本市场以及新经济等经济思想的分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孟子"恒产论"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恒产论"思想的核心是"予民恒产"、"制民之产",土地的长期拥有与其效用的合理利用成为孟子"恒产"论思想实现的关键,也是其"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孟子所谓的恒产包括"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具备着"事父母"、"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功效,在一定意义上基本涵盖了小农经济发展初期对农村建设内容的基本定义,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护人们善良之心的必要条件。立足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色,从孟子"恒产论"的思想出发,发挥土地的恒产效用,协调好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解决好失地和少地农民的补偿问题,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在评价儒家"均平"的经济思想主张时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均平"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儒家主张的"均平"是一种相对均平而非绝对均平.本文评介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研究的部分新成果,这些成果支持了儒家的论点,因此重新反思和评价儒家"均平"分配的经济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维新时期,湖南有识之士面对列强的侵略,开始逐步摆脱过去的盲目排外思想,主张"文明排外"."文明排外"是维新时期湖南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一种新式的反帝武器.从其思想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宗教、对外交涉、经济、思想意识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思想自今天看来最有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强调执政者要有德,二是强调治国要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想进行经济学分析,能有效地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1.
郑观应是从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有关经济思想的论述,倾注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他以历史的发展眼光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进行了批判,提倡“振兴商务”“以商立国”;主张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建立近代金融和财政体制。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在唤起民族觉醒,探索民族振兴之路,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捍卫国家经济利益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正值近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许多思想家的思想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梁启超许多观念都带上了西方观念的色彩,他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边沁的影响,即重视“利己”,并强调在“利群”之上的“利己”。但同时,梁启超又不是全盘接受边沁思想,而是对其思想进行了扬弃,在借鉴西方另一功利主义代表穆勒和日本加藤弘之思想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他自己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以“爱他心”为基础,把利己与利群相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体系并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 ,是禁欲主义和重义而轻利的。实际上 ,传统道德包含着许多功利因素。孔子的“利民”、“惠民”、“富民” ,孟子的“制民之产” ,荀子的“人生而有欲”等。传统道德重视功利 ,也重视以礼节之 ,是一种适度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物,在洋务运动中他改变传统观念,重视西方科技,将此视为富强之本;他倡导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留下可贵的科技思想及实践,推动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归庄作为明遗民中的志士,其诗学思想可作为明遗民诗学理论的代表.他发展了"发愤著书"的传统思想,突出强调亡国时代的"大不幸";主张以人存诗,人品胜于诗品,特别推重遗民气节;他对诗歌创作的"兴会"、"江山之助"的阐释,也带有鲜明的遗民色彩.以归庄为代表的明遗民诗学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苏舜钦文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文学思想的出发点是“文必归于道义”,因而强调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体裁上他倡导古文歌诗;表现方法上他反对雕琢繁缛的文风;诗歌风格方面他主张“豪迈哀顿”、“宏放”、“劲峭”。他的创作主张和实践在冲决浮靡的西昆诗风和文风、为宋诗的发展开辟新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和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主张建筑要表现建筑家个性,反对模仿抄袭,提倡创新。在“空间”“采光”“治墙”“叠石”等方面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人性化观点。李渔建筑人文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文意识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意识的发扬光大,对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上,何其芳是一个典型式的人物."何其芳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进步,创作退步"的问题,应该多角度地看待它.本文从文学写作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性格的视角对"何其芳现象"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鲁迅和林语堂身处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但文化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鲁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和"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倡"句译"和"反对洋化"、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另外,二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继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精神作用的传统观念 ,接受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杨昌济等人的思想影响 ,形成了精神文化决定论的思想特点。他提倡“开民智”说和“立志”说。他认为可以通过改造哲学和伦理学 ,树立“真志” ,达到“新民”的目的 ,新民产生了 ,就可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这种思想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涤荡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道德的时代要求 ,然而 ,它仍旧是头脚倒立的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