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新的表达。这一表述让我们明白,习作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心灵的告白中展现生命的风采,使习作过程成为学生最具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的一种活动方式。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诚然,习作教学只有留给“高、阔”的空间,学生才能“任飞、凭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的习作走向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学生的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内容可写。很明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的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探讨.潜心钻研.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好和乐.酷和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呢?  相似文献   

4.
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敢动笔,乐表达。写话的内容和形式,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只有让学生无所拘束,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5.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应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地写下来。而当前学生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写作技巧,要求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召唤着习作教学必须将学生领进生活这一大舞台。笔者通过多年的尝试,认为可以从“看”“听”“说”“写”“仿”“改”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实施建议,不仅为学生的习作空间带来无限的活力,也为多年来困扰在语文教师心头的“耗时低效”的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利用新课改精神指导学生的习作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说:作文应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所以在作文教学当中,要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功夫。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给学生些自由,放开手,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习作气氛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深入人心,作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由表达,个性化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将课堂教学向生活化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落实好语文实践活动,重在习作能力上下功夫,将开辟习作教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学语文最怕什么?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学的回答都是“作文”,原因主要是“没有内容写”、“不知道该怎样写”、“写不具体”、“想说却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回答充分流露出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被有人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我,却是“歪”打正着,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普遍提高。那么。我在作文教学上是如何指导学生“歪”着写的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作文教学“歪”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情感评价,特别是在作文点评中给予学生“信任、尊重、激励、宽容、了解和提醒”的情感赞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很有效的途径,因为“作”要靠“评”来完善,而评改是学生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表达中却通篇避开了“作文”这两个字,在第一学段中称之为“写话”.在第二、三学段中称之为“习作”。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变更。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把这一鲜活的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呢?我想,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依托,以新教材为载体,努力培养习作兴趣,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15.
"张扬写作个性,吐露心扉真情",一直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个境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有事想说,有话敢说,大胆而自由的表达呢?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教师一提起作文,教室里就是一阵叹息声,不少的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即使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就是空洞无物。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习作,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掘作文的源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现在,小学习作非常提倡“表达自由、形式自由、激发兴趣、鼓励创新”,但这一切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实现。在低年级阶段,字、词、句的训练是重要任务。字、词、句教学除了要有一定的数量,还必须注意质量。我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验证,习作不是中高年级的特权和义务,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写话开始,精心训练语言,为以后作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学生由写活到习作,常感到无话可写,情长话短,茫无头绪。究其原因:一、生活积累少;二、语言贫乏,写作技巧差。从教学方面来讲:常规习作要求限制学生自由表达,应试教育苦苦相逼,使学生习作兴趣和欲望被慢慢泯灭。在教学中我据新课标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营造自由表达空间,让孩子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把习作当作自己内心的需要,让习作课堂成为师生共度生命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抓好学生的习作,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教学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想尽办法使学生不认为作文是一件苦事、难事,要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写,提高习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习作本身就是一项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以往的习作教学远离生活,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太过于规范化、程式化,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与束缚,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的关爱。因而。在习作创新教学研究中,再也不能扼杀学生那鲜明的个性,让八股式的了无生趣的作文教学指掌教坛了。在规范训练、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大背景,创设情景,引导得法,最能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