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英姿 《兰州学刊》2008,6(2):118-120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个性极度张扬”的文学流派。关于该文学流派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论语派”的定性与定位问题、“论语派”的文体风格与文化内涵以及“论语派”的所办刊物和相关人物的研究。虽有众多成果问世,但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学术空间。应进一步考察“论语派”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适当借鉴社团研究的方法,将该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纸与文学联姻的结晶是文艺副刊这一"新生儿"。报纸文艺副刊作为新的文学载体,不仅为近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稳固的阵地,发表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文艺作品,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推动和加速了文学思潮、流派、风格、文体的演变和成熟;报纸文艺副刊作为连接大众的媒介,传播便捷,辐射广泛,为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许燕妮  夏良清 《天府新论》2005,(Z1):302-303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色彩浓厚、影响至深的文学流派.胡风是这个流派的理论核心,促成了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一批作家用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着这个流派的文学主张,由于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文学探索的步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社团流派的研究,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作家群体现象的认知理路.总结60年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之经验,史料基础和观念形态建构的双重重要性,是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整体思考的制高点之所在;反省过去的研究,我们缺乏考察这一现象的整体性理念和思路,即对文学社团流派中"文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地域)"等概念的包容性、动态性.研究作家社团流派人与事的关系和纠葛,关键不是规约或简单的判断,而是对占有史料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6.
解志熙 《中州学刊》2005,(1):184-191
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某些作家,学术界并不陌生,但这一文学思潮的身份和来龙去脉却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定性和恰如其分的解释.除了对其所关涉的现象没有真正摸清弄透,还在于我们已经定型化的思维和概念体系使我们失去了对"问题"存在的敏感.对这一文学思潮的分析、评价与思考,我们可以回到一个"朴素的原点",即"文学活动"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的实存行为.由此观察,对其与时代或社会的关系,对其活动的得失,对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乃至对其偏颇,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更逼近客观真实的认知.文学史家应该对业已存在的东西,作出其之所以"存在"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轶 《河南社会科学》2007,2(6):101-103
以往研究认为鸳鸯蝴蝶派是封建余孽、文学逆流,当下学界在认定它是文学现代化流派的一支时,又因其诞生于上海的殖民化语境,故过分强调它是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就其思想性与精神走向来看,该派既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继承,"体贴"了市民生存观念的"现时"性状态,又最早关注了历史现代性实现之重要标志的现代都市的形成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非对抗性转换.自然,其发展到末流无疑是一种恶俗,既有损其文学性,也消解了它诞生初的先锋意味,有其消费文化的堕落一面.  相似文献   

8.
一、了解学习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意义和水平的编写特点。专升本的学员为什么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后又要开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课程呢?学习后者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所谓文学流派,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上相近或类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创作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于是形成了文学流派。这种文学流派一方面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有独特风格的众多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又联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审美倾向的总体面貌。正因为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家汲取西方浪漫文学思潮,因受西潮影响太快,往往是一种"吞枣式"接受,因此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发育并不充分,同本真意义上的浪漫主义存在很大差距。但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訏、无名氏创作的"浪漫传奇",因有较深的接受西方文学背景,创作文本蕴有传奇性、纯情性、宗教色彩等特质,拉近了同西方浪漫文学的距离。这一浪漫文学形态的生成,对审视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整体特色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非理性主义的幽灵,在西方徘徊,它缠绕着现代派文学。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这种种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不仅是现代派文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为现代派文学提供了美学论据。当然,现代派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每个作家各自有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在受非理性主义的影响方面很不相同;我们不能把现代派文学简单地都看成是反理性主义的艺术说教,全盘否定。但是,从整体上看现代派文学从理论到实践无不打上了非理性主义的烙印。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不能忽视的事实,也是一个非常复杂,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就现代派文学的非理性倾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命以及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它以其对怪、新、奇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给当时单调的传统主流文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异质的新风."新感觉派是中国文坛上第一支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穆时英和施蜇存.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派文学曾被认为是一种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所谓现代主义是指现代西方文学中反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动动,是对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学遇然不同的许多思想流派的总称”。①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研究现代派文学就会发现,“反传统”不过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因外在形式的变化而造成的一种视觉假象。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虽有其标新立异之处,但其内在精神,或者说潜藏在现代派文学外在形态之下的题旨意蕴,却是对传统的深化和升华。所以有人称现代派文学是“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现代形式”,或“基于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十五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8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第一次年会涉及思潮问题算起,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从一片荒芜开始逐步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一)文学思潮及文学思潮研究的内涵与性质进一步明确,思潮研究已经取得了与流派研究相区别的独立地位.文学思潮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艺学名词,其基本内涵所指是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作家群体活动所形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的潮流.一种思潮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理论主张,在艺术表现的对象、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特定的选择与追求,通常要由一定数量的作家的共同活动而汇成一股带普遍性的趋向,并取得相当的创作实绩,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二者的外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但是,思潮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主要是作家和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实质上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深入,人们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最终实现,必须经过创作——传...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的“同一”与“差异”均表现在二者之间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 两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时间关系”应当理解为:风格的群体性呈现流派的存在,而群体性风格的思想倾向则表现为思潮或在思潮影响下产生。整体上,文学思潮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先于文学流派,而文学流派又以“风格群体”的生成过程再现了一种文学思潮发生的全部过程。文学思潮在其生成过程里,其作为承载或表征社会精神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因素,它总是或多或少与生发之时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存在着联系。文学流派的生发及其“特异性”是与各主体之间“学养相同”、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和“个性同一性”等因素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高世蒙 《学术月刊》2022,(5):151-160
1930年代,围绕施蛰存主编的《现代》出现了两个创作群体,即“现代派”诗人和“新感觉派”作家。这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和创作风格上多有交叉重叠。经由30年代文学场的合力构造,尤其是左翼阶级话语的反向定义,它们逐渐被典范化为与现实主义判然二分的形式主义流派,并在此后峻急的政治形势下淡出文学舞台。80年代学界以“现代派”的名义重新发掘“新感觉派”,将其追认为文学史上首个现代主义流派。至此,30年代诗歌领域的“现代派”和小说领域的“新感觉派”成员合流,形成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刘呐鸥、穆时英为核心成员的“现代派”。在新时期为这一流派清理历史浮尘和正名重建的过程中,或受制于历史遗留观念的影响,或出于意识形态站位的需要,其初始内蕴有时也可能发生位移,形成新的遮蔽。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力作──评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周明初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理论纷陈,其中最引人注目、对明代文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复古派和它的理论主张。在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有三次之多,它前潮未平,后波又起,前后相继,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在内涵上我们过去一般把它理解为五个层次,或五个基本要素,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作家作品。其中作家作品中又包括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外延一般理解为研究范围,就文学时期而言,是指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文学,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期内研究上述五个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会积极译介世界各国各民族近现代的文学动态,包括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各种流派的作家作品,试图形成"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与"和而不同"的评价系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参照体系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具体的译介策略上,本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的现点,通过强化评介对象的民族性特征来展现译介活动的"民族性"诉求.从而使文学研究会的译介行为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