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史华娜 《阅江学刊》2012,4(5):143-148
张先最早将和韵的创作方法用于词中,在和韵从诗坛延展至词坛这一过程中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追和词的产生则在具有典范意义的词人词作出现之后。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是现存最早的追和词。直到北宋末年,追和词仍寥寥无几。第一个在词中大量追和前人的词人是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王之道。苏轼、周邦彦作为典范词人在南宋受到较为普遍的追和。金元时期代追和词数量少,追和范围小,但对于苏轼词的追和仍然清晰可见。明人对于唐宋词人词作的追和热情十分高涨,追和词数量大增,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清代追和之风兴盛,词人追和态度严肃,和词总体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09,(1):102-108
2004年出版的《全明词》和2007年出版的《全明词补编》,共收明代词人1860余家,词作两万五千余首。其中不少词作序跋或附注,涉及词人、词史、词律、词籍,成为在词话、词籍序跋和词选评点之外旁逸斜出的词学资料之一系。  相似文献   

3.
明代散见词话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代笔记中关于明代词人生平行状的记载,如明代重要词人马洪的生平资料,就主要见于徐伯龄《蟀精隽》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两部笔记。二是明代诗话、笔记中多载明代词人佚作。《全明词补编》尽力网罗,仍有遗漏,如《蟑精隽》所载刘泰《点绛唇》,《六砚斋笔记》所载张铁《念奴娇》均为佚词。三是从明代学术性笔记中采摭词史佚闻,亦可构成对词史或词学接受史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彭玉平  习婷 《求是学刊》2012,39(4):100-106
清朝嘉道年间,常州词派兴起,龚自珍与其中多数成员关系密切.其词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的成熟,始终伴随着与常州词人的交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定庵词在嘉道词坛,不依附于流派而自成一体,龚自珍的词学观如“尊情”、“辨体”、“诠释”等方面,更是与常州词派有着诸多差异.可以说,龚自珍始终有意识地与常州词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没有全盘接受常州词派的理论,而是有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词学观与常州派也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而他也没有成为常州词派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张美丽 《学术交流》2020,(2):171-178
张孝祥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人,其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接受和推重苏轼词,继承了苏轼的创作范式,"以诗为词"。他大量写作豪气词、诗化词,其词主要抒发抗战复仇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有很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张孝祥更是将词作为一种武器与南宋社会相抗争,词中具有男子汉的英雄气概和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打破了传统词中以女性阴柔美为主导的格局。同时他以清旷之笔抒发情怀。在当时接受和推重苏轼的词人中,张孝祥是创作成就很突出的一位,他既是辛派词人的先驱,也是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桥梁,在词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词流派的发展多以建构统序为依托,浙西、常州两派尤谙此道。然而向来被视为浙派三宗之一的郭麐,无论理论与创作,还是生平与师承,都无强烈的浙派印记,本质上只是一位力图以"性灵"思想来扭转风尚的布衣词人。是后来亲近常派的蒋敦复出于批判的需要才将郭麐归入了浙西词统,再经谭献等人强化。这种以郭麐续接朱、厉而构成的浙派统序得以确立,并成为一种较为强势的词学话语,其后果之一是导致郭麐的词史地位在常州词派占据上风的晚清词坛一落千丈。今人又将郭麐列为后期浙派的代表词人加以表彰,并以"改革者"的头衔来消弭因他对浙派的批判所产生的矛盾。这种研究思路实质上是对这一统序的延伸。  相似文献   

7.
薛玉坤 《阅江学刊》2012,4(3):109-113,120
仇垛为民国时期金陵著名教育家与词人,五十之后始肆力为词,词学交游广泛,但作词能不为时风所囿。早期转益多师,出入南北宋诸家,于北宋词人所得尤多,且受相对闲适生活的限制,词作多呈现出清丽和婉、闲雅蕴藉的特征;后期由于世变时运及个人遭际的影响,词的情感内涵与审美风貌发生较大变化,显得更为清空、冷峻、峭拔,词境词心较接近宋末词人,诚不失为民国词坛一大作手。  相似文献   

8.
苏轼,北宋初人,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书法家、诗人和词人。他的词较之于其诗表现了更大的艺术独创性,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豪放派的词风,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鼻祖。纵观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用“豪、...  相似文献   

9.
道士词人群体的崛起是金代词坛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2000余首词作展示了道士词人群体的创作实绩.从身份认同上,金代全真道士词人群体的下层文人身份和早年业儒的独特经历决定了其词的创作内容与功能的定位与指向.叹世、咏怀、咏物、宣教等不同品类的道士词生动展现了金代词坛上一道独特景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傅毓民 《唐都学刊》2005,21(5):142-145
<论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词学专论.这篇文章虽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却并未对其内涵作一明确的界定与阐释,以致使人莫辨其旨.尽管后人依据文中对前辈词人不同角度的批评,将其总括为六条,而真正可以反映曲子词本质属性的只有协律一项.既然协律是词的惟一要求,自当不会成为词境开拓、风格多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逯雪梅 《阅江学刊》2011,(3):130-133
宋代元宵节是一个集商业活动、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盛大节日。以表现城市生活面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为宋代词人透过繁华表达各自不同内心感受、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宋代元宵词主要反映城市的元宵节盛况,是宋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岁时文化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尚慧萍 《社科纵横》2014,(10):141-143
"意趣"是诗论中广泛使用的审美范畴,在宋代被引入词学批评中,在张炎《词源》中与"清空"、"骚雅"并列成为三大词学范畴,丰富了我们对词体的理解和对词作创作的认识。"意趣"范畴在词学中的内涵主要指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不同凡响的胸襟怀抱,着眼在词作立意的清新脱俗、宏远澹宕。它在词论中的形成是词诗化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正> 词,晚出于诗,而且历来被视为"艳科"、"末技",不如诗的高雅庄重.但是它一出现就倍受人们的喜爱,赏词人吟咏不绝,填词人亦历久不歇.因为词自有其特殊的美质,特殊的魅力.我在这里从词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试做说明.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就中特别是近10余年来,关于南宋词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收获甚丰。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种研究既给后来的研究以重要的借鉴,更给后来的研究以更大的难度,当然也给后来的研究以拓展深入的余地。平心而论,过去的研究或更多地限于某个词人、某类作者、题材、风格、流派的个案研究,因而令人盼望更宏观的史论;或侧重于诗学、词学的评述和通论,因而令人期待更深邃的宏著;或在方法上、着眼点上不无单一,尚未跳出传统方法的拘囿,因而令人呼唤一种既自成体系,又融角度变换、方法更新于一炉的新篇;而且,国内外尚没有一部将南…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本文简要分析纳兰性德的思想野逸高远,情思细腻,其词以"真"取胜,风格多样,历来为人称道。本文简要论述纳兰性德的思想、性情,以及其词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词风的演变,受制于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学,宋初儒学已见衰微,词以其为“小道”,而避开儒家“明道”的导向标,因而婉约一派兴起。南渡后,民族危难在即,词人又在儒家“言志”大旗下集聚起来,于是豪放词便异军突起。南宋当局在求胜无能时,又奉行儒家“无道则隐”的信条,龟缩一隅,求乐避祸;一些词人也安贫乐道“弗趋荣利”只追求一种工丽典雅的形式,形成典雅词一派。  相似文献   

17.
庄子"斋以静心"的思想对宋代词人影响深广,主要从忘情之乐、忘形之适两方面论述."忘情"、.忘形"使宋代休闲词人们得以拥有纯任自然、平易恬淡的宁静心灵,在有所忘有所不忘中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宋代词人们摆脱了自我束缚.  相似文献   

18.
许昱君 《社科纵横》2013,(1):280-281
清代词人孙麟趾,以其词学理论著作《词径》,为中国词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与清代吴中、常州派词人均有密切交往,且工于填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然目前学界困于资料有限,对其研究尚远远不足,古代学者对他的研究亦只是零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使其生平事迹难得彰显。今据清潘钟瑞抄《长啸轩诗稿》本《月坡词》一卷本及《月坡词》二卷本、《同治苏州府志》、《词话丛编》等文献,对孙麟趾的生平事迹作了较细致的订补。  相似文献   

19.
承剑芬 《学术交流》2012,(12):188-191
陈维崧作为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其词风从冶艳、沉郁再到豪放的变化,一方面缘于人生遭际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他在不同时期与众多词人之间相互砥砺、激荡、融汇的结果。在传统的词风分期基础上,以其师友交游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清晰梳理陈维崧词风在不同时期因受师友交游影响而呈现出的绮丽冶艳、凄怆沉郁以及慷慨激荡等不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词人创作风格的变化,并从其千回百转的命运经历中,体味其词风的分期、流变与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0.
范进军 《学术交流》2002,(6):134-137
辛弃疾的爱情词创作不仅数量多 ,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除了和妻子的爱情外 ,词人还存在着与侍妾的爱情。辛弃疾的爱情词抒写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对已逝爱情的追忆和对意中人的思念 ,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